潮头之上

第 24 章・数据模型的黄昏

加入书架
书名:
潮头之上
作者:
先滨
本章字数:
4670
更新时间:
2025-06-08

县委办的落地窗将夕阳切割成菱形碎片,陈立远的指尖在 SPSS 软件的 GDP 曲线图表上滑动,眉头越拧越紧。云栖谷项目的带动效应曲线像条病弱的茶枝,在季度 GDP 增长图上拉出 1.2 个百分点的缺口,比他向市委承诺的 "保 5 争 6" 目标低了整整两格。

"陈书记,这是林总的补充材料。" 秘书将文件夹轻轻放在办公桌上,烫金封面的 "云栖谷项目效益分析" 字样下,用铅笔标注着 "紧急修订"。陈立远翻开文件,看见 "民宿入住率 30%" 被红笔勾掉,改成 "65%",旁边备注:"含协议入住意向,预计下月转化为实际订单"。

他的钢笔悬在 "陈立远" 的签名栏上方,笔尖在 "风险提示" 栏停顿三秒。窗外传来信访户的口号声,"还我茶园"" 数据造假可耻 " 的呼喊穿透双层玻璃,在办公桌的水晶镇纸上激起细微的共振。陈立远突然想起 1998 年洪灾时,自己在伤亡报表上签字的场景,钢笔尖也是这样颤抖,最终落下的墨点比平时大了一圈。

"把 ' 协议意向 ' 西个字换成 ' 战略合作伙伴预订单 '。" 陈立远的钢笔划过备注栏,墨迹掩盖了 "风险" 二字的笔画,"通知统计局,今晚前完成数据校准。" 他望向窗外,夕阳的余晖给信访人群的剪影镀上金边,像极了当年洪灾报道里的 "群众喜迎重建" 画面。

秘书离开后,陈立远摘下金丝眼镜,用袖口擦拭镜片。台灯的暖光中,他看见自己的指纹印在玻璃上,恰好覆盖 GDP 曲线的凹陷处 —— 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:用指纹填补数据漏洞,就像用红墨水掩盖真实数字。

办公桌上的相框里,年轻的陈立远站在 1998 年洪灾重建小区前,身后是整齐的楼房 —— 那些楼后来成了云溪县最早的商品房。相框边缘露出半张纸角,是当年的《洪灾损失统计表》,"零伤亡" 的字样被他用修正液涂了三次,至今仍能看见底下的 "37 人失踪"。

电子钟显示 17:58,陈立远知道,再过两分钟,信访局会准时 "下班",人群会被劝离。他摸出手机,给林满江发去消息:"加快古树移栽进度,用 ' 生态修复 ' 名义。"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,想起沈砚冰在常委会上展示的古树年轮照片,213 道纹路像 213 把刀,扎进他的数据模型。

"陈书记,苏主任求见。" 秘书的声音打断了思绪。陈立远迅速将补充材料锁进抽屉,镜片上的指纹还未擦净。苏明月走进来时,珍珠耳钉在夕阳下闪过微光,他注意到她的旗袍领口比平时高了两公分,遮住了耳后的胎记 —— 那形状像片茶叶,让他想起沈砚冰女儿的画。

"青桐村的政策墙..." 苏明月的话未说完,被陈立远抬手打断。

"政策需要弹性空间," 他的声音带着惯有的温和,却藏着锋芒,"就像茶树需要修剪,才能长出新芽。" 他指向窗外的信访人群,"你去告诉他们,云栖谷的民宿会优先雇佣茶农,这是 ' 乡村振兴 ' 的具体实践。"

苏明月的指尖在文件夹上轻点:"可是陈书记,省厅的政策审计..."

"审计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政策。" 陈立远的钢笔在台历上划出弧线,圈住明天的 "市委调研" 行程,"沈砚冰不是喜欢数据吗?让他做个 ' 民宿就业带动模型 ',把茶农的旱烟杆、红手印都算进去 ——" 他突然笑了,"对了,加上周明远的搪瓷缸,那东西很有基层特色。"

窗外的口号声突然变大,陈立远看见李大爷的旱烟杆在人群中举起,像根挑战的火把。他的钢笔尖刺破台历,在 "市委调研" 的字样上留下破洞,露出底下的 "云栖谷项目庆功宴" 预订单 —— 那是林满江用 1998 年洪灾款结余订的五星级酒店。

"陈书记,信访局报告说..." 秘书再次推门进来,脸色苍白。

"不用说了。" 陈立远重新戴上眼镜,指纹模糊的镜片让 GDP 曲线看起来平滑如镜,"通知宣传部,今晚《云溪新闻》要突出 ' 数据背后的民生温度 ',就用青桐村的 ' 政策墙 ' 做背景 ——" 他顿了顿,"把红漆字处理成金色,显得喜庆。"

夕阳终于落下,县委办的灯光亮起。陈立远望着 SPSS 软件里重新平滑的 GDP 曲线,65% 的入住率数据在屏幕上跳动,像极了 1998 年报表上的 "零伤亡"。他的手指划过镜片上的指纹,突然想起父亲教他写 "稳" 字时的话:"禾字要正,急不得。" 如今他才明白,禾苗可以被数据催熟,却长不出真正的谷粒。

电子钟显示 18:30,信访局方向的灯光次第熄灭。陈立远站起身,西装革履在落地窗前投下高大的影子,却遮不住玻璃上的指纹 —— 那些模糊的纹路,像极了青桐山被篡改的生态红线,看似完整,实则千疮百孔。

手机震动,林满江发来消息:"古树己移栽完毕,编号 0017 的香樟王在别墅花园长势良好。" 陈立远望着窗外的夜色,想起那棵 213 岁的古树,现在应该正对着别墅的落地窗,就像他对着 GDP 曲线,永远带着被修剪的痕迹。

他摸出钢笔,在补充材料的 "风险提示" 栏写下:"数据会过时,政绩不会。" 字迹力透纸背,却在最后一笔处洇开,像滴墨水掉进茶杯,终将被茶水稀释。

县委办的走廊传来脚步声,陈立远知道是苏明月下班了。他望向自己的倒影,镜片上的指纹与 GDP 曲线重叠,形成某种诡异的和谐。在这个数据模型的黄昏,他突然感到一阵疲惫 —— 不是因为造假,而是因为要不断用新的谎言填补旧的漏洞,就像用 SPSS 软件修正永远不会完美的曲线。

但疲惫只是瞬间。陈立远整理好领带,GDP 曲线的红光映着他的脸,显得容光焕发。明天的市委调研,他将用这套修正后的模型,向领导展示 "青桐模式" 的成功 —— 至于那些在暮色中散去的信访人群,那些被移栽的古树,那些带着红漆的政策墙,都会被数据的潮水淹没,只留下漂亮的曲线,在汇报材料里永远向上生长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