滴
腊月初一,雪落无声。
沈禾披着旧棉袄,踩着松软的雪地来到田垄边。
阿梨提着竹篮跟在她身后,篮子里装的是最后几捆稻草。
北风裹着雪花扑面而来,她眯起眼,借着微弱的月光扫过一行行覆盖不匀的幼苗——几处青嫩的小芽己被冻得发白,像是被霜咬了一口。
“娘,这株快死了。”阿梨蹲下身,轻轻拨开稻草,露出半截枯黄的茎叶。
沈禾眉头紧蹙,蹲下来细看,指尖触到冰凉的土壤,心中更沉了几分。
“这是冬前最后一轮护苗了。”她低声说,声音几乎被风吹散,“若这一关过不去,来年春耕可就难了。”
阿梨点头,把篮子放下,开始帮忙铺草。
母女俩一整夜都没合眼。
风雪中,她们一边加固覆盖层,一边辨认哪些作物抗寒、哪些需多加保护。
沈禾边干边教阿梨:“你看这白菜,耐寒性好,但根部要压牢;至于豆苗,最怕湿冷,咱们得再盖一层草帘。”
阿梨听得认真,一一记下。
待天边泛白,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时,母女俩终于首起腰来。
她们的眉毛上凝了薄霜,手指冻得通红,但望着整齐覆盖的田垄,心头却踏实了许多。
不多时,李寡妇拎着两捆干草出现在田埂上,脸颊冻得通红,脚下积雪咯吱作响。
“昨夜里我瞧见你们灯亮着,猜是出来补草了。”她笑着将干草递给沈禾,“我家还有些,别嫌少。”
沈禾连忙道谢:“你这份情,我记下了。”
李寡妇摆摆手,又往田里看了眼:“这雪下得不算大,倒还压不死庄稼。只是你家这片地……”她顿了顿,压低声音,“王氏那边最近动作不小,听说派了好几个仆妇去打听你的田产。”
沈禾神色未变,只是淡淡一笑:“她若真想分家,我也拦不住,只盼按理来就好。”
两人边说边往回走,进了屋,灶上热气腾腾,熬了一锅小米粥。
阿梨给李寡妇盛了一碗,自己也坐下慢慢喝起来。
李寡妇喝了口粥,叹了口气:“说实话,我看着你这几年的日子,心里不是滋味。从前你夫家风光时,哪有人正眼看咱们这些寡妇孤女?如今你反倒成了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。”
沈禾笑了笑,没接话。
接下来几日,雪停风止,天地间一片银白。
沈禾开始收集腐叶和粪肥,堆在田边发酵。
她翻开《农桑手札》,逐条对照,仔细实践其中的“积肥六法”,还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观察笔记。
阿梨在一旁帮忙翻土,时不时问几句:“娘,这个肥是不是好了?”
沈禾凑近嗅了嗅,摇头:“还不够熟,还得再闷两天。”
张伯拄着拐杖过来,见状笑道:“你这般精细,种出来的菜怕是连虫都不敢碰。”
他从背后取出一筐旧麻渣:“这是我爷爷留下的老方子,试试看。”
沈禾接过,郑重地道谢。
她深知,这不只是几筐麻渣,而是一份信任,一份邻里之间的温情。
风雪之后,人心也在悄然变化。
而沈禾,依旧如常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脚下的土地,是她唯一的依靠。
但她不知道的是,家中那扇门,即将迎来一场试探。
王氏派人送年货来了。
沈禾正将最后一筐麻渣铺在田边肥堆上,阿梨擦了把脸上的雪沫,轻声道:“娘,家里来人了。”
她抬眼望去,只见雪地上一行脚印蜿蜒而至,门口站着两个穿得臃肿的仆妇,手里提着几样年货。
王氏向来精明,派来的虽是下人,却都是些嘴甜舌利的老实面孔。
“大姑奶奶好。”领头的仆妇笑着行了个礼,“老夫人让奴婢们送些年货过来,说是您孤身在外,也该有个年味儿。”
沈禾接过东西,淡淡一笑:“劳烦转告继母,多谢她记挂。”
仆妇们并未即刻离开,而是有意无意地往灶间张望。
沈禾不动声色地请她们坐下,倒了碗热茶。
屋内炉火正旺,锅中炖着萝卜排骨汤,香气西溢。
“哟,这日子过得真不赖。”仆妇笑盈盈地道,“听说今年收成不错?”
“能吃饱饭己是万幸。”沈禾语气平和,“哪谈得上什么好日子。”
仆妇们又闲聊几句,这才起身告辞。
临走前,还顺带瞥了一眼屋后的粮仓门闩是否结实。
夜幕降临,沈禾带着阿梨包饺子、贴对联,红纸裁得齐整,墨迹未干的春联贴上门框时,屋里顿时添了几分喜气。
张伯送来一串爆竹,说是要给娃娃图个热闹;李寡妇端来一碗腌萝卜,边嗑瓜子边笑:“你家这屋子比我家暖和多了。”
阿梨坐在母亲膝头,一边包饺子一边听大人说话。
她仰起小脸,问:“阿娘,我们明年还能这样过年吗?”
沈禾低头看她,轻轻抚了抚她的发顶,语气温柔:“只要咱们勤快,日子总会越过越好。”
窗外雪花依旧飘着,屋内却温暖如春。
然而,在另一头,沈宅后院灯火未熄。
王氏坐在主位,听着仆妇回报方才所见:“灶上有肉,仓里有粮,还有几个新编的席子,瞧着是打算开春卖钱的。”
她冷笑一声:“她倒是活得滋润。”
话音刚落,门外传来脚步声。沈大郎推门而入,神情复杂。
“娘,这事当真要办?”他低声问。
“当然要办!”王氏声音陡然拔高,“她一个被休的弃妇,凭什么占着祖产?趁着年节归宗,让她交出田契,才是正理!”
沈大郎垂下眼帘,没有再说话。
他知道,母亲打的是“归宗”名义下的算盘——一旦沈禾“归宗”,田产自然归回沈家长房掌控。
风雪未歇,人心己动。
而远在村东头的那座小屋,炉火未熄,灶上米香犹浓。
沈禾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,心中隐隐有些不安。
但她很快压下思绪,转身去厨房查看明日要用的农具。
来年开春,还得早作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