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着系统混高武

第16章 风起云涌

加入书架
书名:
带着系统混高武
作者:
centaur
本章字数:
7742
更新时间:
2025-05-15

【第一卷 第十六章:风起云涌】

山间的风,带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躁动,掠过太虚宗的檐角,卷起的不仅仅是枯叶,似乎还有山外隐隐传来的不安。

几桩关于邻近村落遭了盗匪,甚至出了凶事的流言,如同无形的烟瘴,在弟子们心头悄然弥漫。

往日清晨习练时的平静,似乎被这股风吹散了几分。

王衍长老的身影,依旧是那般沉静,仿佛山中亘古不变的青松。

他立于演武场前,目光缓缓扫过众弟子,那眼神深邃,似能看透每个人心中的波澜。

“近日山外之事,想必尔等己有所耳闻。”

长老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压过了风声,传入每个人的耳中。

“流言纷扰,人心易动。”

“今日,我将带一部分弟子下山,查探虚实,明辨究竟。”

“其余弟子,留守宗门,潜心内修,将每日所感所悟,录于竹简,不得懈怠。”

这番话,让弟子们的心神都为之一振。

陈放立在队列中,闻言心中一动。

查探虚实,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出,更是对心法实修的又一次检验。

他暗自思忖,长老此举,是要他们于动乱之中,观世情,守本心。

慧然站在不远处,神色平静,眸光却微微闪烁。

他明白,无论是下山历练,还是留守内修,都是长老对他们“内外合一”理念的进一步引导。

李守信则显得有些跃跃欲试,他那双总是充满探索精神的眼睛里,此刻更多了几分凝重与期待。

王衍长老的目光在陈放、慧然、李守信等几位弟子身上略作停留。

“陈放,慧然,李守信,赵树根……尔等几人,随我下山。”

被点到名的弟子,齐齐出列,躬身应是。

山路蜿蜒,晨雾尚未完全散尽。

王衍长老在前,几位弟子紧随其后,脚步沉稳,向着山外的村落行去。

一路行来,山川依旧,草木无言。

长老偶尔会停下脚步,指着路旁一块饱经风霜的顽石,或是一株迎风挺立的孤松,言语不多,却引人深思。

“观石之坚,可知心之所向。”

“察木之韧,可明志之所守。”

陈放默默听着,将长老的话语与自己平日的感悟相互印证,心中渐渐清明。

慧然亦是凝神细听,他从长老的寥寥数语中,体悟到了一种于万变之中坚守不变的禅意。

临近午时,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流言中所指的村落。

村口稀疏的篱笆歪歪斜斜,几间茅屋的屋顶破了洞,露出黑黢黢的椽子。

整个村庄,都笼罩在一股压抑的死寂之中,与山林间的生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一位头发花白、满面愁容的老者,拄着拐杖,颤巍巍地迎了出来,身后跟着几个面带惊惶的村民。

“几位道长,可是太虚宗的仙长?”

老村长的声音沙哑,带着一丝绝望中的希冀。

“正是。”

王衍长老颔首,神色平和。

“老丈,村中究竟发生了何事,还请细说。”

老村长闻言,浑浊的眼中顿时涌上了泪水。

“唉,道长啊,我们这村子,遭了天杀的盗匪了啊!”

“他们隔三差五便来,抢粮食,抢物什,前几日…前几日还打伤了人,如今人心惶惶,这日子…可怎么过啊!”

村民们也七嘴八舌地哭诉起来,言语间充满了恐惧与无助。

王衍长老静静听着,眉宇间不见波澜,却自有一股安抚人心的力量。

他示意弟子们先安抚村民情绪,自己则与老村长和几位年长村民,一同走入村中,仔细查探。

陈放等人随着长老,在村中各处查看。

被砸开的门锁,翻乱的箱笼,还有几处残留的血迹,无声诉说着盗匪的凶残。

然而,随着调查的深入,一些细节也渐渐浮现。

李守信在一户人家的墙角,发现了几枚散落的、己经霉变的粗粮饼。

慧然则从村民的描述中,察觉到那些盗匪似乎并非个个凶神恶煞,有时甚至会留下一些不值钱的破旧衣物。

“长老,”

李守信将自己的发现禀报,

“弟子看这些盗匪的行径,似乎…并非单纯为了劫掠。”

慧然也补充道:

“村民言说,那些人形容枯槁,不像是一般的江洋大盗,倒像是…饿疯了的灾民。”

王衍长老点了点头,若有所思。

他转向老村长,温言问道:

“老丈,这附近可有遭遇天灾,或是田地失收之处?”

老村长叹了口气。

“不瞒道长,往北数十里,去岁大旱,颗粒无收,听说那边逃出来不少人。”

真相,似乎渐渐清晰。

李守信看着眼前凋敝的村庄,心中暗道:

“外患固然可忧,但若不能安抚人心,使其自强,终非长久之计。治本之道,在于化解外患,更在于修补人心。”

陈放则望着远处几片荒芜的农田,田中野草丛生。

他想起了宗门内那棵枯萎的古木,心中有所感悟:

“治乱之本,或不在于一时之强弱,而在于人心之向背。心若不修,外力再强,亦如无根之木。”

王衍长老与村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,在一间还算完整的屋舍内商议。

“老丈,依贫道之见,此事不宜单纯以武力镇压。”

长老的声音平和而坚定。

“那些人若真是为生计所迫,一味打杀,恐会激起更大的祸端。”

“当以情感化,以法导正,探其根源,方能彻底解决。”

村长们闻言,面露难色,却也觉得长老所言有理。

经过一番商议,王衍长老决定兵分几路。

“李守信,你带几位师弟,协助村民修缮房屋,清点损失,安抚民心。宗门会送些粮食过来,先行解村中燃眉之急。”

“慧然,你心思缜密,善于言辞,随我一同,去寻那些所谓的‘盗匪’谈谈。”

“陈放,你留守村中,仔细观察,将所见所闻,以及村民、盗匪双方的心态变化,一一记录下来,此亦是修行。”

弟子们各领了任务,分头行动。

慧然随着王衍长老,循着村民提供的线索,向着盗匪可能藏匿的山林深处行去。

林中道路崎岖,荆棘丛生。

终于,在一处隐蔽的山坳里,他们发现了几间用树枝和茅草搭起的简陋窝棚。

几个面黄肌瘦的汉子正围着一堆微弱的篝火,神色戒备。

见到王衍长老和慧然,他们立刻紧张地握住了手中的柴刀棍棒。

王衍长老示意慧然上前。

慧然深吸一口气,缓步走出,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。

“各位壮士,我等并无恶意。”

他的声音清晰而平静。

“我乃太虚宗弟子,奉师长之命,前来了解情况。”

经过一番艰难的沟通,慧然凭借着耐心与智慧,渐渐消除了对方的敌意。

他了解到,这些人果然是邻近受灾地区的灾民,走投无路之下,才铤而走险。

其中一位看似头领的消瘦汉子,眼中充满了血丝,声音嘶哑。

“道长,我们也不想这样啊!可是家里老小都快饿死了,我们…我们也是没办法啊!”

慧然看着他们,心中百感交集。

他将太虚宗愿意出面调解,并设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意愿,缓缓道出。

那盗贼头目听闻,先是难以置信,随即眼中爆发出复杂的光芒,有羞愧,有悔恨,也有一丝微弱的希望。

他犹豫了许久,终于“噗通”一声跪倒在地。

“道长若能给我们一条活路,我等…我等愿改邪归正,再不敢为非作歹!”

慧然扶起他,知道此事己有了转机。

另一边,李守信带领师弟们,在村中忙碌着。

他们帮助村民修补破损的屋顶,加固松动的篱笆,还将宗门送来的粮食分发给最困难的几户人家。

李守信一边动手,一边仔细观察着村民们的神情变化,记录着他们的言语。

他在自己的竹简上写道:

“传承之法,非仅限于经文典籍,亦在行走世间,体察民情。内外结合,方能知行合一。”

数日后,在王衍长老与慧然的斡旋下,那伙盗匪的头目,带着几个愿意改过的人,来到了村中。

经过一番艰难的协商与对质,盗贼头目当众向村民谢罪,并承诺会用自己的劳动来弥补村民的损失,协助村庄重建。

村民们虽然心中仍有怨气,但在长老的劝说与见证下,也答应给他们一个机会。

村中的紧张气氛,终于得到了一丝缓解。

王衍长老一行,带着复杂的心情,返回了太虚宗。

长老要求所有参与此次下山的弟子,以及留守宗门的弟子,都将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,详细记录于竹简之上。

灯火下,陈放铺开竹简,笔尖划过,发出沙沙的轻响。

他写下了村民的恐惧与绝望,盗匪的无奈与挣扎,以及长老的智慧与慈悲。

他更深刻地体会到,所谓的“内外合一”,不仅仅是招式与内息的结合,更是心法与世情的相融。

慧然则记录了自己与盗匪头目交谈时的心路历程,以及对“以德化人”的更深理解。

留守的弟子们,虽然未能亲历,但也从长老的安排与归来弟子的神情中,感受到了此次事件的不同寻常,各自记录着对“内修”与“外事”关联的思考。

次日清晨,王衍长老再次召集全门弟子于大殿。

陈放、慧然、李守信等人,依次上前,将自己下山期间的见闻与体会,向众同门娓娓道来。

他们的讲述,没有惊心动魄的打斗,却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现实的沉重。

待众人说完,王衍长老缓缓开口。

“此次下山,尔等所见,便是最真实的世情。”

“修行,非是避世,而是要以出世之心,行入世之事。”

“我太虚宗传承之道,不仅在于武技的精进,更在于一颗仁心,一份济世的情怀。”

“化解纷争,安抚人心,这便是最好的修行。尔等此次,虽未动干戈,却在那些困苦的村落,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。”

长老的话语,如同春雨,滋润着每一个弟子的心田。

事后,在太虚宗的协助与监督下,那个村落的情况渐渐稳定下来。

那些曾经为盗的灾民,也开始用自己的双手,在新的土地上耕耘,寻求生路。

宗门内的弟子们,则在各自的修行中,不断反思着此次“风起云涌”的经历。

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真正的武道,离不开对世间万物的体察,离不开对众生疾苦的悲悯。

王衍长老依旧每日观察着弟子们的进境,时而指点,时而引导。

他常说:

“外界的风云变幻,亦是最好的经典。用心去看,用心去悟,方能从中汲取真正的智慧,稳固我太虚宗之传承根基。”

陈放将这一切默默记在心中,他感到自己对武道的理解,又深了一层。

那条属于他的路,在这一次次的考验与感悟中,愈发清晰起来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