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垄上的烟火长

第12章 春芽破土,暗潮涌动

加入书架
书名:
田垄上的烟火长
作者:
相思红豆情
本章字数:
4988
更新时间:
2025-06-22

清明时节,细雨如丝,春风带着泥土的腥气扑面而来。

沈禾蹲在自家新开垦的低洼田边,手指轻拨的泥土,确认温度与湿度都恰到好处后,才将精选的稻种均匀撒下。

阿梨蹲在一旁,学着娘亲的样子插竹竿、搭遮阴棚,动作虽笨拙,却极认真。

一旁的李寡妇拿着把破旧蒲扇,一边替沈禾扇风,一边听她讲解:“早稻怕冷不怕热,得控温保湿,等秧苗长出三片叶再逐步撤掉遮阳。”

“原来如此!”李寡妇连连点头,眼中满是敬意,“难怪你家的地比别家早绿半步。”说着,悄悄从篮子里取出几把剩下的稻种塞给沈禾,“我这儿也用不着了,你拿去试试吧。”

沈禾没推辞,只道了声谢,便接了过来。

她知道,在这片土地上,信任不是靠言语建立的,而是日复一日地用行动换取来的。

育秧的事刚安排妥当,村东头刘家就上门来了。

他们家那块田连年歉收,今年更是颗粒无收,眼看就要揭不开锅。

沈禾听完来意,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披了件旧衫,带了铲子和量尺,亲自去了刘家田地。

她蹲在田埂边,挖开土层细细查看,又问了几句施肥的情况,眉头渐渐拧紧。

果然,是肥料施得太多太杂,反而烧坏了根系。

更糟的是,这块地连续三年都种同一种作物,地力早己耗尽。

“你们得换种法。”沈禾站起身,语气沉稳,“先轮作豆类或苜蓿,既能固氮养地,又能当饲料。明年再改种水稻,产量自然会上来。”

刘家人听得连连点头,一个劲儿地说:“我们听您的,听您的。”

临走时,刘家媳妇拎来一筐萝卜苗,说是自家新收的,送给沈禾补身子。

阿梨高兴地接过,沈禾则笑着说了句:“往后田里有事,尽管来找我。”

送走刘家母女后,沈禾回到家中,坐在灯下翻看《农桑手札》,在空白处添上一行字:

> “清明前三日,低洼泥地可育秧;西日后,须避强光,勤查水位。”

窗外夜风微凉,田垄上的青草随风摇曳,仿佛整个村庄都在静静生长。

然而,春耕虽忙,暗流亦涌动。

王氏——沈禾的继母,素来对她不喜,如今见她在村里越来越受人尊敬,心中自是不甘。

她原以为沈禾被休回门,便是彻底失势之人,哪知她竟能在短短几个月内重新站稳脚跟,甚至赢得众人信服。

这口气,她咽不下。

于是,她私下派人联络周家二房,许以重诺:“若能逼沈禾交出田产,我便可助你们吞下周家大房的米行生意。”

周家二房本就对少东家周砚不满,一听此言,顿时眼前一亮。

他们深知,只要动摇沈禾的名声,就能毁掉她的立足之地。

于是,连夜派人赶往镇上,开始散布谣言。

最初只是几句闲话:“听说那沈禾以前在米行做事,手脚不太干净。”后来愈传愈烈,竟有人说她私藏假账,曾在米行贪墨千石粮……

这些话虽未传到沈禾耳中,但她察觉到近来村里人看她的目光有些变了,张伯也不再来请教农事,赵二娘更是躲在屋里指指点点,一副幸灾乐祸的模样。

沈禾不动声色,依旧每日下田,教人育秧、施肥、整地。

她知道,风起于青萍之末,这场风波迟早要来。

而她,早己准备好了迎接风暴的心。

这一夜,灯火将熄,沈禾坐在窗前,望着远处黑压压的田野,轻轻着手中的《农桑手札》。

她知道,自己不过是想在这片土地上,活出一点属于自己的模样罢了。

可有人偏偏不愿她安稳。

她闭上眼,深吸一口气,低声呢喃:“风雨欲来,便让它来罢。”

窗外,风声渐急,像是春天即将迎来的第一场雷雨。【发生事件】

镇上传来的消息,像一把看不见的刀子,悄然插入了沈禾原本平静的生活。

最先传到村里的,是米行旧账本遗失、疑似有人私藏假账的风声。

很快,“贪墨千石粮”的说法便在集市巷尾流传开来。

尽管没有实证,但流言最怕半真半假——沈禾曾是米商之女,又曾在夫家周家掌过几年内账,这些旧事被翻出来,竟成了“铁证如山”。

李寡妇一早赶来时,脸色铁青,手里攥着从赵二娘那儿听来的话:“沈禾,你跟我说实话,是不是真干过这等事?”她语气中既有愤怒,也有深深的失望。

沈禾正在田边查看秧苗的分蘖情况,闻言只是抬头看了她一眼,眼神清明如水。

她没辩解,只说了一句:“我随你去家里查。”

李寡妇愣住,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。

沈禾回屋取出一叠整齐码放的纸张,正是她这些年亲手整理的收支记录。

每一笔米价涨跌、每一场虫害防治、每一户借种还粮,都清清楚楚地记在案上。

“你可以一页一页地看。”她说得轻描淡写,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。

李寡妇翻看了许久,越看越沉默。

最后,她猛地合上册子,眼中怒意更盛:“谁编的这鬼话?我要去找赵二娘算账!”

沈禾拦住她,淡淡一笑:“不必。谣言止于智者,也止于事实。”

可她心里明白,这不是普通的流言蜚语,背后定有推手。

果然,几日后张伯也不再登门请教农技,赵二娘更是见人就咬耳朵:“我说吧,商户人家出身的,骨子里能干净得了?”连一向热心的刘家人,也变得谨慎起来,几次上门都欲言又止。

沈禾不争不辩,依旧每日巡视田垄,教导乡邻轮作技巧,亲自下田示范如何插秧才不易倒伏。

她的双手沾满泥土,却从未有一丝懈怠。

那一夜,春雨突至,细密绵长。

沈禾披上斗笠,提灯出门。

阿梨担心她淋湿身子,执意撑伞跟在后头。

“阿娘,我们是不是要一首这样被人说?”她仰起脸,眼中藏着委屈和不解。

沈禾顿了顿脚步,望着雨中朦胧的田野,嘴角轻轻扬起:“不是一首,而是首到他们再也说不出话为止。”

她弯腰查看沟渠排水是否通畅,一边道:“人心就像这块地,旱时干裂,涝时浑浊。可只要雨水润土,总会长出好苗。”

阿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紧紧握住了手中的伞。

她们走过自家三亩良田,稻秧在风雨中挺立不倒,一片翠绿在夜色中舒展,仿佛整个村庄都在静静聆听这场春雨的低语。

而在远处,王氏与周家二房的人,仍在镇上的茶楼里低声密谈,谋划着下一步的手段。

但他们不知道的是,沈禾早己将那些流言记在心中,如同她在《农桑手札》里添下的每一个字——不动声色,却步步为营。

风雨之后,自有晴天。

而她要做的,就是稳稳站在这片土地上,守住属于自己的那口田、那盏灯、那份尊严。

这一夜,雷声渐息,雨意转柔。

沈禾站在田埂尽头,望着远方尚未亮起的晨光,眼神如炬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