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潭谷的午后,阳光慷慨地洒在腐殖土坡地上,那片由李明亲手播种、引水浇灌的稻苗,己褪去初生的稚嫩,叶片舒展,呈现出一种充满韧性的深绿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在无声地回应着大地的滋养。然而,蹲在田垄边的李明,目光虽落在生机勃勃的稻苗上,心神却早己沉入了另一片炽热的领域——那堆沉默的矿石和昨日那炉不算完美的火焰。
他指尖无意识地捻着一小撮、肥沃的腐殖土,感受着那份孕育生命的温润与包容。但这触感,却奇异地将他引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——矿石的坚硬、火焰的暴烈、金属的冷凝。
“杂质……锡和金……”?? 李明在心中反复咀嚼着这个难题,眉头拧成了一个结。那块沉甸甸却颜色驳杂的铜锭,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思绪上。??“问题出在哪里?必须找到根源,下一次才能更好!”
他的大脑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,开始疯狂检索、推演、模拟:
矿石本身?
成分不均:?? 钻山鹞子敲碎的矿石,肉眼看去都是暗红色(氧化铜矿的特征),但内部是否包裹着其他矿物共生体?比如锡石(SnO2)或微小的自然金颗粒?在原始破碎条件下,很难完全分离。
推演:?? 需要更精细的选矿!或许可以尝试“重选法”?利用矿石和脉石(废石)的密度差异。比如,在流动的溪水中冲洗破碎的矿石粉末,密度大的金属矿物(铜、锡、金)会下沉更快,与较轻的脉石分离?虽然效率低,损耗大,但总比完全不分强。或者,用木盘盛水,手动淘洗?像淘金一样?这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。
方案一:?? 组织人手,对下一批矿石进行更仔细的筛选和初步淘洗,尽量去除肉眼可见的异色矿物和明显不含铜的废石。
炉温与气氛?
温度不足或不均:?? 虽然火焰呈现炽白色,但炉膛内部温度是否真的达到了铜的熔点(1083°C)并保持足够时间?炉壁耐火泥的保温效果是否足够?火焰核心区域温度高,边缘区域可能不足,导致部分矿石未能充分还原熔融,杂质未能有效分离。
还原气氛:?? 木炭燃烧主要产生一氧化碳(CO),是良好的还原剂,理论上足够还原氧化铜矿。但炉内空气流通是否顺畅?是否有冷空气渗入破坏了还原气氛?风口位置是否合理?
推演:?? ?鼓风是关键!?? 昨天的风箱虽然给力,但气流可能不够集中、均匀。?导流板必须尽快加上!?? 用薄石板或厚木板,安装在风口内侧,引导气流更集中地吹向炉心核心区域,减少热量散失,提高核心温度并确保温度更均匀。同时,仔细检查炉壁缝隙,用湿泥进一步密封,加强保温。
方案二:?? 立即制作并安装风口导流板。再次加固炉壁密封。鼓风时,要求孙桐和王虎保持更稳定、持续的推拉节奏,避免忽大忽小。
熔剂缺失?
炉渣流动性差:?? 这是李明反复思考后认为最可能的关键!矿石中的脉石(主要是二氧化硅SiO2等)熔点很高,在炉内难以熔化形成流动性好的炉渣。杂质(如锡、金的化合物或包裹它们的脉石)无法有效融入炉渣并被排出,最终混入了铜液中。
推演:?? ?需要加入熔剂!?? 在现代冶炼中,常用石灰石(CaCO3,煅烧后成生石灰CaO)作为熔剂。生石灰能与二氧化硅反应,生成熔点较低的硅酸钙(CaSiO3)炉渣,流动性好,能包裹杂质并顺利排出。
可行性:?? 墨潭谷地质复杂,石灰岩(主要成分CaCO3)应该存在!找到它,敲碎,在矿石入炉前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(比例需要摸索,可能1:10或更低?)。石灰石在炉内高温下会分解(CaCO3 -> CaO + CO2),产生的CaO就能发挥作用。
方案三(核心突破点!):?? ?立刻组织寻找石灰岩!?? 目标:白色、灰白色或浅黄色的岩石,滴上酸(比如醋,虽然弱)会冒泡(产生CO2)。找到后,敲碎成小块,与矿石混合入炉。
冶炼工艺?
一步到位太难??? 在原始条件下,一次性得到高纯度铜要求太高。
推演:?? ?考虑分阶段熔炼??? 第一次(粗炼):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得到含铜的产物(可能是含杂质较多的“黑铜”或铜与硫化铁等的混合物“冰铜”),并让大部分杂质进入炉渣排出。第二次(精炼):将粗炼产物再次熔炼,加入更多熔剂,甚至尝试吹入空气氧化部分杂质(如铁),进一步提纯。这样对单次炉温和操作的要求可以降低。
方案西(长远备用):?? 如果加入熔剂后效果仍不理想,或者发现了含硫较高的矿石(可能生成冰铜),则启动分阶段熔炼计划。需要准备第二个小一点的精炼炉或坩埚。
李明的手指在的泥土上无意识地画着:一个代表炉膛的圆圈,箭头表示被导流板引导的集中气流,旁边标注“鼓风改进”;一堆矿石旁边画上几个小方块,代表石灰石,箭头指向混合符号,标注“熔剂!”;又画了两个连接的炉子,标注“粗炼 -> 精炼?”。
他反复权衡着这几个方案的优先级和可行性。?方案三(寻找并使用石灰石)?? 被他圈了出来,这是目前看来最可能带来显著改善、且相对容易实现的关键一步!?方案二(改进鼓风)?? 可以同步进行。?方案一(精细选矿)??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,在找到石灰石验证效果前,可以先做基础筛选。?方案西(分阶段)?? 作为技术储备。
“石灰石……必须尽快找到……”李明喃喃自语,眼神变得锐利而专注。他仿佛己经看到,加入那白色的石头后,炉渣顺畅流出,铜水变得更加纯净明亮的景象。
就在这时,一阵刻意放轻的脚步声打断了他沉浸的推演。他抬起头,看到陈莲和如同影子般归来的钻山鹞子正朝他走来。陈莲的脸色比平日多了几分凝重,钻山鹞子则是一贯的精悍中带着一丝发现猎物的警觉。
“有事?”李明迅速从深度的技术思考中抽离,站起身,拍了拍手上的泥土,心头掠过一丝不寻常的预感。能让陈莲亲自过来,还带着负责外围警戒的钻山鹞子,肯定不是小事。
陈莲没有立刻回答,目光扫过那片长势良好的稻苗,眼神柔和了一瞬,随即恢复清冷。她看向钻山鹞子:“鹞子,你说。”
钻山鹞子上前一步,声音压得很低,带着巡山者特有的敏锐:“李兄弟,莲姐。今儿个上午,我在‘鬼见愁’东边那片断崖下的林子里,瞅见点动静。”
他蹲下身,捡起一根小树枝,在地上简单画了个方位示意图。“不是追兵,也不是大股的流民。大概……十几口子人。有老的,头发都白了,走路拄着棍儿;有小的,看着比小穗还小点,被大人背着;还有几个青壮汉子,不过看着也都面黄肌瘦,带着伤;女人也有几个,都瘦得脱了形。”
他顿了顿,着重强调:“我猫在石头后面,盯了他们快一上午。他们……不像之前遇到的流民那样麻木等死,或者互相抢食。他们……互相搀扶着走,找到点能吃的野果、草根,先紧着老人和孩子。有个半大孩子摔了一跤,哭得厉害,他娘和旁边一个汉子赶紧去哄,看着……像是一家人,或者一个村逃出来的,彼此挺照应,是个囫囵个儿的家。”
“完整的家庭结构?”李明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,精神一振。在乱世流民中,能保持完整家庭并互相扶持的群体,往往意味着更强的组织性、道德底线和潜在的生存韧性。这不正是墨潭谷急需的、相对稳定的劳动力来源吗?老人可以看顾孩童、处理后勤;妇女可以采集、编织、协助种植;孩子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;青壮更是开矿、建设、防御的宝贵力量!
但是……兴奋只是一闪而过,随即被更深的审慎取代。司言卫的探子无孔不入,伪装成流民是惯用伎俩。即使不是探子,骤然加入十几个人,如何管理?食物分配?信任建立?都是巨大的挑战。一个不慎,引狼入室,后果不堪设想。
风险与机遇的天平在他心中快速摇摆。他看了一眼陈莲,她眼中是冷静的审视;又看了一眼钻山鹞子,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猎人脸上是“威胁不大但需谨慎”的判断。
“风险需要排除,但机会也不能错过。”李明最终下了决心,目光变得沉稳而坚定,“我们一起去看看。暗中观察,确认情况。如果真如鹞子大哥所说,是一个走投无路、彼此扶持的完整家庭,或许……可以接触。”
他顿了顿,补充道,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谨慎:“当然,要小心。带上家伙,保持距离,先弄清楚他们的来历、意图,观察他们的状态和互动细节。陈姑娘,你看如何?”他深知陈莲在安全和警戒方面的绝对权威。
陈莲看着李明眼中权衡利弊后的冷静与那一丝对增加人手的期待,又看了看钻山鹞子笃定的神情。她沉默了几息,缓缓点头:“好。去看看。但记住,”她的目光如同冰锥,扫过李明和钻山鹞子,“安全第一。隐匿行踪,仔细观察。若有丝毫疑点,或对方表现出攻击性或异常组织性,立刻撤回,不得犹豫。不得暴露谷口位置!”
“明白!”李明和钻山鹞子同时应道,神情肃然。
李明最后看了一眼那片在阳光下生机勃勃的稻苗,又望了望河滩边静静矗立的炼铜工棚。改进冶炼需要时间和人手,而眼前这群流民,或许就是破局的关键。他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对石灰石和导流板的急切,眼前的首要任务,是评估这份来自谷外的“礼物”,是福是祸。
“走吧。”他拿起倚在田埂边、顶端磨得尖锐的木矛,对陈莲和钻山鹞子道,“带上趁手的家伙,小心行事。”
三人迅速行动起来。陈莲的右手习惯性地搭在了腰间的鞭柄上,乌黑的鞭梢在阳光下闪过一丝冷光。钻山鹞子则像真正的山鹞般,无声地没入前方的树丛,为两人引路。李明紧随其后,一手紧握木矛,一手下意识地按了按怀中那块冰冷的青铜残片。谷地的未来,冶炼的希望,与谷外这群迷途者的命运,即将在“鬼见愁”险峻的阴影下,迎来一次谨慎的交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