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历史穿越文中的常识性错误

第四章 语言能逼疯你

加入书架
书名:
那些历史穿越文中的常识性错误
作者:
减重60斤
本章字数:
3216
更新时间:
2025-07-07

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,大家在书本等纸质记录上得到了统一。可读书归读书,生活归生活,各个地区的方言不同,古代的语言交流是相当困难了。在今天,粤语、藏语等语言保存至今,大家也只能勉勉强强交流。

在不少穿越小说里,主角刚穿越过去,不管是战国、汉唐、宋元,甚至某个山沟沟小村庄,一开口就能跟当地人流畅对话。有的小说干脆说一句“反正都是汉语”,主角在全国走哪儿都畅通无阻,随便聊、随便问、随便吩咐,好像语言从来不是障碍。

可事实是,如果你真穿到古代,别说跟外国人交流了,就是跟你身边的土著百姓对话,光方言、土语、音变、古汉语差异,足够让你抓耳挠腮、听天书一样懵圈。语言,绝对不是你以为的“无障碍”工具,而是真实历史中一座巨大的高墙。

古代语言的复杂远超你想象。

先不说方言,光是主流书面语和口语就够你头大。比如你穿到汉朝,主流是先秦、两汉时期的雅言和方言混合体。到了唐宋,语音、词汇、语法己经大变。你学过现代普通话和点文言文就觉得自己能听懂古人说话?想多了。

举个例子:汉代百姓可能说“毋乃尔也”(怎么会这样?),你听得懂?

唐代市井百姓吵架说“莫你个奴作死哉!”(你这混账活腻了!),你会以为在夸你孝顺。

方言隔阂极深。别忘了,中国自古地域辽阔、民族众多,语言极为复杂。今天尚且“十里不同音”,古代交通不便、地方割据、文化多元,方言隔阂只会更严重。宋元时期,一个北人到福建、广东,几乎听不懂当地话。明清时期,江浙、两广、川蜀、燕赵之间口音差异、词汇差异依然很大。

江南水乡说话软糯含混;

北方平原口音粗犷首白;

西南山地方言混杂少数民族语言;

东南沿海夹带南岛语、闽南语体系。

你穿过去,一开口就是“普通话”?对不起,没人听得懂。

地方官话≠普通话。穿越小说经常写主角随便跟衙役、士兵、百姓交流,畅通无阻。但真实历史上,地方官话、官方雅言、民间方言往往完全不一样。

例如:

唐代长安的“雅言”是高层官员、士族、学者的标准语言,但底层百姓说的是地方化很强的长安方言。

明代设立“驿传官话”,但仅限于官方信使、军队调度用,普通百姓还是说自己的土话。

清代规定八旗子弟要学“京师官话”,但在地方,川音、湘音、粤音、闽音各说各话。

你穿过去,哪怕混进官场,你的“普通话”也不是人家官话,听着就是外地口音,第一印象就先打折扣。

语言障碍会带来很多麻烦:

你问路、买东西、打听消息,别人听不懂你的话,回答你你也懵。别说做大事,光活下来都是问题。

你说话带奇怪口音、用不合时宜的词汇,立马被当成外乡人。动荡年代外乡人很容易被怀疑是细作、奸商、流寇。

主角带兵作战?你指挥兵卒靠喊“左翼冲锋,右翼包抄”?如果兵卒听不懂,你就是光杆司令。

你搞贸易、经商,语言不通,怎么谈判、定价、签契约?还没谈拢,先被宰一刀。

古人是怎么跨地域沟通的?绝不是“语言无障碍”,而是靠这些:

专门翻译、通事

唐宋元明,各地官府、商队、军队都有专职翻译,负责处理跨方言、跨语言交流。

土著向导

出使、经商、打仗都要雇当地人当向导、传话人。

手势、实物比划

语言不通时,只能靠手势、画图、拿东西比划。效率极低,易被误解。

所以,穿越过去,第一步不是搞什么大事,而是想办法学当地话、找当地人合作。

穿越小说为了爽感,主角通常“自动掌握古汉语”,或者“全天下都讲普通话”,这种写法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与真实历史严重脱节:

忽视了古代语言演变的复杂性

忽视了方言、土语的巨大隔阂

忽视了语言障碍对社会身份、行动效率的限制

忽视了跨地区交流的成本和风险

你真穿过去,光靠嘴皮子就能混成英雄、首富、将军?现实比小说残酷得多。古人地方方言复杂、语言隔阂巨大,不是“随便说说”就能打通的。穿越过去,你想活得好、做成事,首先要认清一个真相:语言是你和古人之间最大的障碍之一,不解决语言,你的金手指再多,也用不上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