待得几人出城,却看到刘备与赵云引一众人马迎面而来,几小立于道旁拱手拜见。却是刘备昨日马跃檀溪,夜宿水镜山庄,请水镜先生出山相助而不得,又闻“伏龙、凤雏,两人得一,可安天下。”一路感叹:呕心复汉室,为念无人佐鞠躬。望见刘封等人立于道旁,暗忖封儿如今己经有15岁了,论武艺己深得我们兄弟真传,单论武艺己不下于、周仓等人,但是这治世之道却是我们教不来的,水镜先生不愿出山相助,不如让封儿拜他为师,学习兵法战策、治国之道。
第二日,刘备领了刘封带着束脩六礼来到水镜山庄拜见水镜先生,刘封望见水镜先生,只见其果然如书中所说松形鹤骨、器宇不凡。
待得刘备父子说明来意,水镜先生抚须道:“老夫一生所学,略通奇门、兵法、经学,不知小公子想学什么?”
刘封心想:“得!入学考试来了。”心里一番斟酌,刘封躬身回答道:“学生在家中,常听父亲说乱世有奸臣当道,常有匡扶汉室之心,学生不才,愿随先生学这匡扶汉室之学问。”
水镜先生闻言大笑,对刘备说道:“久闻令郎才思敏捷、志向高远,果然名不虚传啊,是我收得一个好徒弟啊。”刘备也深感欣慰,心想自己后继有人啊,好小子不坠为父的志气。
刘封闻言不由大喜过望,掀起衣角,上前跪拜:“徒儿拜见师傅”。
至此刘封住于水镜山庄,整日随师父学习治国之道、经学、兵法等,赵和、黄叙等人作为随从跟随,水镜师傅授课时也不回避众人,只要愿意听,他也乐得传授,令众小感动莫名。
话说刘封、赵和、黄叙于水镜山庄跟随老师学习,期间也认识了庞德公、黄承彦、诸葛亮、庞统、徐庶等人。因常常与诸葛亮、庞统等人见面,甚至互为友人,一时间好不得意。
期间,徐庶被父亲刘备拜为军师,刘封也想请诸葛亮、庞统为父效力,但是诸葛亮以还需游学为由、庞统则是要去江东看看而婉拒。
有人讲,为什么自己不乘机招揽二人,二十一世纪的一套理论拍下去,其人还不纳头便拜?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,什么样的时代适合什么样的制度,制度是根据生产力慢慢相适应发展的,你讲那一套一套的,确实美好,但是不适合啊,古时候的人聪明着呢,你讲的乌托邦不适合眼下的乱世。真正的有识之士会佩服你那一套,但是不会真正的去实施的。当然也可以去写一本《共产主义》、《刘封主义》,中国的理论知识在全世界一首是名列前茅的,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用上,但肯定不是现在就适合的,可以为那目标而努力嘛。
二人虽对其人刮目相看,但其终究只有15、6岁,大道理谁不会讲,哪会出现其他穿越同人中的虎躯一震,文臣武将纳头便拜。
而刘封也不急,自己知道历史的走向,这二人反正跑不了父亲的五指山,这会何必强求?还不如抓紧学有所成,到时候为父效力,虽然穿越前自己年纪轻轻己位居上尉,但是现在正处在汉朝,社会现状与二十一世纪毕竟不同,以后的那一套拿到现在根本不适用,而且现在是冷兵器时代,你以热兵器时代的思维上战场,那不是又得穿越一回?要是能穿越回去,刘封估计早就穿回去了。
刘备有子失而复得,对刘封期望甚大,襄阳距新野也不远,但要求只1、2个月才能回去一趟,要求白毦看住他,不得学襄阳城中的纨绔子弟整日只知道跑马溜狗。
牵隐本为其父亲亲卫白毦精兵的副将,而且是涿郡起家一路走过来的老人,武艺自然不在话下,本来被刘备安排了跟随公子刘封,虽然嘴里不说,心中也是一肚子的怨言。哪知跟随公子后,发现刘封武艺增长飞速,才15岁武艺己不下于自己,时有奇思妙想对自己也多有启发,久未见增长的武艺在小公子的指点下,竟然有所增长,又见得刘封拜得名士司马微为师,对其越发敬畏、恭敬。
且说刘备安排牵隐看着刘封,但现在牵隐等一众护卫对刘封佩服的不行,对其唯命是从,况且其少主的身份也不是牵隐等人能管住的。只是其人两世加起来也将近40多年,而且也知道这世道的残酷,如果不努力最终可能也会落得个“此间乐,不思蜀”的下场,这点自制力还是有的,再加上其现代人的思维,屡屡语出惊人,司马师傅感叹:“才思不下卧龙、凤雏”。
这一日,学完功课之余,刘封向刘琦问道:“兄长,听我父亲说当日他马跃檀溪,迤逦望南漳策马而行,路遇一牧童,说是老师的记名弟子,得其指引方能遇见老师,才有你我同常窗之良缘,来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遇见过他,还请代为引荐一番,我想答谢一番。”
刘琦思索片刻,说道:“那名牧童我听先生提过,名为邓范,家住新野以西五十里的邓家村,邓家为新野一带的大族。他自幼丧父,与母亲相生活,思敏好学,只因他家生活困难,孤儿寡母,其靠放牧以补贴家用。有一次,夕阳西下,水镜先生漫步乡野,忽闻笛声清越。见一牧童倚牛吹笛,眉目灵秀,便驻足观望。牧童见状,恭敬作揖:“先生可是名士司马公?小子虽放牧为生,却慕圣贤之道,敢问‘学’之一字,何解?”司马徽讶其慧质,笑道:“学如耕田,勤者得粟,怠者无获。”遂与之席地论道,牧童应答如流。徽叹曰:“荆襄之地,童稚亦藏龙鳞!”自此,牧童常至林边听讲,虽未列门墙,却得真传一二。”
刘封连忙谢过,随后令赵和、黄叙等人备好礼物往邓家村而行。
一行众人来到邓家村中,问得路人来到一处较大的宅院前,本来朱红色的大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斑斑点点,就像村民所说的朱门斑驳。可见邓范家境并不好,应该是家道中落。
刘封下马,在门前驻足了片刻上前叩门。过了片刻,门打开了一个缝隙,随即一童子走了出来,看见众人,问道:“不……不知这……这位公子有……何……何事?”
众人一愣,原来这家伙口吃,说话不流利,刘封看到其大约与三叔之子张苞差不多大,8、9岁的光景,拱手道:“我为刘豫州之子,因前番得师弟引荐,我父亲识得水镜先生,使我拜得水镜先生为师,此番前来谢谢师弟。”
邓范一愣,说道:“原……原来是……师兄当前,快……快请进。”
邓范引众人进入院子,这宅院就像是外边看的一样,虽然较大,但却是破败。邓范母亲看儿子引一众少年进入厅中,得知是儿子的兄弟前来看望,连忙上了茶水,刘封一行又是一顿拜谢。
刘封至那日拜谢过后,经常以各种理由接济邓范母子,邓范也有更多时间来山庄中学习,邓范深感其恩,又是师兄弟,又佩服刘封文采武艺,事事以其马首是瞻。邓范虽然只有8、9岁,却是才思敏捷,跟在他们兄弟后面学武也不下于众人当年。
这期间刘封了解到邓范口吃是因为他父亲过世,被吓着了,再以后就有了口吃的毛病,现在因为这个被同学、村里的人嘲笑,一说话就紧张。刘封就带着小伙伴对他进行开导,先是让他放下心理负担,不要因为害怕别人的嘲笑而紧张,然后通过深呼吸、放慢节奏、有意识地放慢语速、节拍说话法慢慢纠正,现在邓范除了说话慢一点,其他己经与正常人一样。
学习之余,刘封领着一众小弟跨剑骑马、结交豪杰,在襄阳公子哥中也是出了名的存在。襄阳城中一众官二代、游侠儿均以其为首,好不自在。
一日,刘封随父亲至州牧府为刘荆州拜寿,筵间蔡瑁借醉酒当众问道:“左将军,闻得将军年少时,为幽州游侠,今令郎拜得名师,却整日游侠作派,斗鸡走马,作那无赖之徒,不知是否家学渊源?”
堂中众人为之一静,想那刘备与蔡瑁不合己久,蔡瑁多次暗害刘备而不得,这会又借人家儿子进行人身伤害了。
刘备寄人篱下,况且自己年少时确实好勇斗狠,一时无言相对,边上关二爷怒目而视,后面刘封望着那蔡瑁心想:这家伙卖主求荣,端得不是东西,多次暗害父亲,又拿自己怼父亲,真是父辱儿死。
刘封推案而立,朗声道:“幽并豪侠地,燕赵称悲歌。千金市骏马,万里向洛阳。公卿赠宝剑,君王赐玉戈。捐躯赴国难,常令海不波。”“想我父亲为幽州游侠,年少时举家报国,破黄巾、勤汉帝、讨逆贼,常教诲我等,侠之大者为国为民,敢问蔡公国之栋梁,有何为?”
蔡瑁闻言,心想冲动了,想那刘备贵为皇叔,汉室宗亲,一向以仁德示人,怎么也不是自己能打脸的,自己这是把脸送给他们父子打了。相视无言,只得称病掩面而退。
曹操闻得此刘封此言,叹道:“可惜子脩我儿,如果子脩还在,哪能刘封小儿独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