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平元年(190 年)春,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细雪,呼啸着掠过吴郡大地。孙府正厅内,气氛凝重如铅。孙坚身着玄铁战甲,腰间配剑寒光闪烁,眼神中透着出征前的坚毅。作为长沙太守,他刚接到袁绍的讨董檄文,此刻正与孙氏宗族商议出兵之事。
年仅七岁的孙翊站在角落,粗布短衣在寒风中微微飘动,心中却翻涌着惊涛骇浪。他清楚地记得前世的历史,孙坚此次出征,会在洛阳意外获得传国玉玺,也正因这块玉玺,最终招来杀身之祸。看着父亲意气风发的模样,孙翊攥紧了拳头,深吸一口气走上前:“父亲,孩儿有话说。”
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这个平日里低调的庶子。孙坚微微皱眉,却还是开口道:“叔济,何事?”
孙翊跪伏在地,声音虽稚嫩却异常坚定:“父亲此番出征,切莫贪图传国玉玺。那玉玺不过是死物,徒增祸端。保住性命,才是为孙氏家族谋长远。”
厅内顿时一片哗然。“荒谬!” 一位宗族长老拍案而起,“传国玉玺乃皇权象征,得之便是天命所归,怎能轻言放弃?” 孙坚也面露不悦,沉声道:“叔济,休得胡言!此番讨董,乃大义之举,岂能用如此狭隘之见揣测?”
孙翊急得眼眶发红,却仍坚持道:“父亲,如今天下大乱,各路诸侯心怀鬼胎。玉玺只会成为众矢之的。孩儿虽年幼,但也知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的道理。”
孙坚凝视着儿子,目光复杂。最终,他只是挥了挥手:“好了,此事不必再议。你且退下。” 孙翊还想再说,却被阿虎悄悄拉住,无奈退出正厅。
三日后,孙坚率领江东子弟兵浩浩荡荡踏上讨董之路。目送父亲的军队消失在风雪中,孙翊心中满是担忧,却也明白历史的车轮难以轻易改变。他转身回到孙府,立刻召集流民少年们商议工坊建造之事。
“公子,咱们真要建这么大的工坊?” 阿青看着孙翊在地上绘制的草图,瞪大了眼睛。草图上,工坊分为冶炼、木工、制皂等多个区域,规模宏大,堪比一座小型城池。
孙翊点点头,神色严肃:“如今乱世将至,粮食、兵器、生活用品缺一不可。咱们要趁着各方势力无暇他顾,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产业。” 他转头看向阿虎,“阿虎,你带人去和顾氏商议,购买建造工坊所需的木材和石料。记住,价格要压到最低。”
阿虎领命而去。然而,建造工坊远比想象中困难。首先是资金问题,尽管与顾氏合作赚了不少钱,但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工坊,资金仍捉襟见肘。孙翊咬咬牙,将自己积攒的私房钱全部拿出,又向顾穆借了一笔银子,这才勉强凑够启动资金。
资金到位后,人力又成了难题。吴郡青壮大多被征召入伍,剩下的要么是老弱妇孺,要么是被豪族雇佣。孙翊只好提高工钱,西处张贴告示招募工匠和劳工。他亲自到工匠家中拜访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终于说服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加入。
工坊选址在富春山脚下的一片开阔地带,这里靠近水源,交通便利。开工那日,孙翊站在工地上,看着流民少年们和工匠们忙碌的身影,心中充满期待。然而,麻烦接踵而至。当地的山匪眼红工坊的建设,多次前来骚扰,抢走了不少建筑材料。孙翊一面让阿虎组织护卫队加强巡逻,一面派人给山匪送去财物,暂时稳住局面。
在建造冶炼工坊时,又遇到了技术难题。东汉的冶铁技术虽己成熟,但孙翊想要建造更先进的炼铁炉,却缺乏相关资料。他带着工匠们日夜钻研,参考前世的记忆,反复试验。终于,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,他们成功建造出一座新式炼铁炉,不仅提高了炼铁效率,还能炼制出质量更好的铁器。
与此同时,孙翊没有忘记推广曲辕犁。他让阿青带着改良后的曲辕犁,前往各郡县进行演示和讲解。每到一处,都引起轰动。许多农户纷纷前来购买或仿制,曲辕犁的名声越来越大。
然而,工坊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其他豪族的嫉妒。吴郡另一大族陆氏,暗中派人破坏工坊的运输路线,造谣说孙氏工坊生产的农具质量有问题。孙翊得知后,没有慌乱。他亲自带着工匠和农具,前往陆氏的田庄,邀请陆氏族人现场观看农具的使用效果。在事实面前,谣言不攻自破,陆氏的阴谋也未能得逞。
当夏天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工坊上时,这座耗时数月建造的大型工坊终于完工。冶炼工坊内,炉火熊熊,铁水奔流;木工坊里,木屑纷飞,各种农具和家具被制作出来;制皂工坊中,香气西溢,一块块精美的香皂整齐摆放。
孙翊站在工坊的瞭望塔上,望着这片自己一手打造的产业,心中感慨万千。远处,传来隐隐约约的战鼓声,那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战场。他不知道父亲的命运将会如何,也不知道未来还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。但他明白,只要有这座工坊在,孙氏家族就有了立足之本,自己也有了改变命运的底气。
“公子,顾氏家主来了。” 阿虎的声音打断了孙翊的思绪。他转身走下瞭望塔,迎接顾穆。顾穆望着规模宏大的工坊,眼中满是赞赏:“叔济,真有你的!如此手笔,他日必成大器。”
孙翊谦逊地行礼:“多亏顾伯父相助。如今乱世,唯有合作,方能生存。” 两人相视一笑,心中各有盘算。在这风云变幻的东汉末年,他们都明白,只有紧紧握住手中的筹码,才能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。
工坊启建,只是孙翊在这乱世中迈出的又一步。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未知,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,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书写属于自己和孙氏家族的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