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东汉:老农的江东霸业

第32章 迁都建业

加入书架
书名:
穿越东汉:老农的江东霸业
作者:
柴门听雨
本章字数:
6136
更新时间:
2025-07-07

丹阳城破,笮融授首,江东军的战旗在丹阳城头猎猎作响。孙策立于城楼上,俯瞰着这座刚刚纳入版图的重镇,远处残阳如血,将大地染成一片赤红。丹阳的收复让江东势力版图大幅扩张,可吴郡作为治所的弊端却愈发明显 —— 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,使得政令传达迟缓,难以对新占领的丹阳、会稽等地形成有效掌控。孙策心中己有了新的谋划,他深知,此时的江东,急需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核心之地,以承载孙氏逐鹿天下的野心。

在丹阳城的临时议事厅内,烛火摇曳,孙策召集周瑜、张昭、孙翊等一众心腹谋士武将,商议下一步的发展大计。厅内气氛凝重,众人皆知此次会议关乎江东未来走向。“诸位,丹阳己下,江东根基更稳。然吴郡地处一隅,难以辐射全境,不利于我军进一步发展。我意迁都建业,不知诸位意下如何?” 孙策目光如炬,扫视着厅内众人,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。

周瑜率先起身,袍袖飞扬,朗声道:“主公高见!建业北依长江天险,南控三吴,西连荆楚,进可挥师北上逐鹿中原,退可凭江据守保境安民。且其地势平坦开阔,便于城池扩建与人口聚集,实乃建都的绝佳之地。”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,字字句句都说到了众人的心坎上。

张昭捋着胡须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公瑾所言极是。不过,迁都乃国之大事,需考虑诸多因素。建业虽有地利,但城池尚需修缮扩建,百姓迁徙、物资转运也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。且迁都之举势必引起各方关注,周边诸侯或有异动,我军需做好万全准备。” 老臣的担忧不无道理,迁都不仅是换个治所,更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变革。

孙翊也点头补充道:“兄长,迁都之事确需谨慎。但如今我江东兵强马壮,兵器革新成果显著,又新得丹阳之地,正是迁都的良机。若能在建业建立新都,可彰显我江东之威,吸引西方人才来投。不过,吴郡作为江东旧治,根基深厚,迁都后也需有人妥善镇守,以防生变。”

孙策微微颔首,目光落在孙翊身上:“三弟所言正合我意。吴郡是江东崛起的根基,迁都后更需可靠之人留守。我意让你坐镇吴郡,统领旧部,稳固后方,不知你意下如何?”

孙翊心中一震,随即单膝跪地,抱拳行礼:“承蒙兄长信任,翊定当竭尽全力,守护吴郡,为兄长迁都建业、开疆拓土保驾护航!” 他深知,这是兄长的信任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吴郡看似安稳,实则暗流涌动,不仅要安抚当地士族,还要防范周边势力的觊觎。

在众人的讨论声中,孙策心中的决策愈发坚定。他一拍桌案,沉声道:“就这么定了!即日起筹备迁都事宜,务必做到万无一失!公瑾,你速带精通堪舆、建筑的人才前往建业考察规划;子布,你负责统筹物资筹备与人员调配;三弟,吴郡的大小事务,便全权交予你了。”

迁都的第一步,便是派遣能工巧匠前往建业考察规划。周瑜亲自带队,数十名人才一同前往。建业城虽己有一定规模,但作为都城仍显简陋。周瑜等人走遍建业的大街小巷、山川河流,根据地形地貌制定详细的城建规划。他们决定在原有城池基础上,扩建城墙,增高加厚,设置多重城门与防御工事;规划出宫殿区、官署区、居民区、商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,力求布局合理,彰显都城气象。

与此同时,张昭负责统筹迁都的物资筹备与人员调配。他命人在吴郡、会稽、丹阳等地征集粮草、木材、石料等物资,征调民夫工匠。为确保物资运输安全,张昭调用商队护卫军沿途护送。一时间,从各地通往建业的道路上,车队连绵不绝,满载着砖瓦木料、粮草布匹;长江之上,船只往来穿梭,运输着大型石材与建筑器械。

孙翊回到吴郡后,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。他首先召集吴郡的官员和将领,稳定人心:“诸位,主公迁都建业,是为江东大业着想。吴郡作为江东旧治,地位依旧重要。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守好吴郡,便是对主公、对江东最大的支持。” 他重新梳理了吴郡的防务,加强城防工事,增派巡逻士兵,确保吴郡的安全。

然而,迁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部分江东士族对迁都一事心存疑虑,担心迁都后会影响家族利益。吴郡陆氏等大族暗中串联,试图阻挠迁都进程。他们以迁都耗费巨大、动摇根基为由,向孙策进言。孙翊得知后,主动承担起安抚士族的责任。他亲自登门拜访各大族族长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:“诸位长辈,建业地势险要,更利于抵御外敌,守护江东安宁。吴郡作为江东根基,主公自然不会忽视。迁都后,吴郡的商贸只会更加繁荣,家族产业也将随之兴盛。孙氏与江东士族同气连枝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还望诸位以大局为重。” 在孙翊的真诚劝说下,部分士族转变态度,开始支持迁都。

迁都筹备期间,周边诸侯也密切关注着江东的动向。袁术对江东的扩张本就心怀不满,听闻孙策欲迁都建业,更是坐立不安。他暗中联络山越贼寇,煽动其在江东境内作乱,企图扰乱迁都进程。山越贼寇趁机在丹阳、吴郡等地烧杀抢掠,百姓苦不堪言。孙翊一面组织吴郡的军队进行防御,一面向孙策求援。孙策大怒,立即派遣程普、黄盖等将领率军平乱。程普、黄盖率领江东精锐,兵分多路,对山越贼寇进行围剿。他们凭借着新式兵器的威力和精湛的战术,在山林中与贼寇展开激战。经过数月的战斗,终于将山越贼寇平定,稳定了江东局势。

公元 198 年秋,迁都准备工作基本就绪。孙策亲自率领大军,护送家眷、官员以及大量物资,浩浩荡荡向建业进发。吴郡百姓夹道相送,看着这支庞大的队伍,有人欢喜有人忧。而建业城中,早己张灯结彩,百姓们翘首以盼,期待着新都的繁荣。

孙翊站在吴郡城头,目送着兄长的队伍渐行渐远。他深知,从这一刻起,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吴郡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个百姓,都需要他尽心守护。他转身对身边的将领说道:“传令下去,加强戒备,一刻也不能松懈!”

抵达建业后,孙策立即着手都城建设。他任命周瑜为监工,全面负责城池与宫殿的修建;张昭处理政务,安抚百姓,恢复生产。建业城的工地上,数万民夫工匠日夜劳作,号子声、敲打声此起彼伏。为了加快建设进度,孙策还从各地招募了更多的能工巧匠,采用了一些在汀兰城建设中积累的先进技术,如改良后的建筑材料配方、更高效的施工方法等。

随着都城建设的推进,建业城焕然一新。高大坚固的城墙巍然耸立,城门上方悬挂着巨大的 “建业” 匾额;宫殿区金碧辉煌,雕梁画栋;官署区整齐有序,政令通达;商业区店铺林立,商贾云集。西方人才听闻江东迁都建业,纷纷前来投奔,建业城人口迅速增长,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。

而在吴郡,孙翊也没有丝毫懈怠。他鼓励农桑,兴修水利,促进吴郡的经济发展;整顿吏治,严惩贪官污吏,赢得了百姓的民心。他还与周边郡县加强联系,互通有无,确保吴郡的稳定与繁荣。在他的治理下,吴郡不仅没有因迁都而衰落,反而更加稳固,成为了江东后方坚实的堡垒。

迁都建业后,孙策以新都为中心,进一步加强对江东各地的控制与管理。他重新划分郡县,调整官员配置,完善税收制度,促进了江东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。同时,以建业为据点,江东军的影响力不断向外扩展,对周边诸侯形成了强大的威慑。

袁术见江东在建业站稳脚跟,愈发忌惮,却又无可奈何。曹操在许昌得知孙策迁都建业,也不禁感叹:“孙氏兄弟,果非常人!江东有此新都,如虎添翼,不可小觑。” 而荆州刘表、徐州吕布等诸侯,也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建业,试探江东的态度,一时间,建业城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。

孙策站在建业城头,望着蒸蒸日上的都城,心中豪情万丈。他知道,迁都建业只是第一步,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下等着他去征战。而远在吴郡的孙翊,也在默默地守护着江东的根基,兄弟二人虽身处两地,却都在为江东的霸业不懈努力着。两座城池,承载着孙氏兄弟的梦想与希望,在这乱世之中,绽放出耀眼的光芒,为江东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