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东汉:老农的江东霸业

第26章 新建港口

加入书架
书名:
穿越东汉:老农的江东霸业
作者:
柴门听雨
本章字数:
5296
更新时间:
2025-07-07

公元 196 年秋,会稽郡在陆勋等人的治理下己渐入佳境,粮仓充实,街市繁荣,城防坚固。而此时的汀兰城,虽在孙翊的苦心经营下成为江东不可忽视的据点,但他并未满足于此。随着孙氏势力的扩张,物资运输与贸易往来需求日益增长,孙翊将目光投向了汀兰城外那片浩瀚的海域 —— 在海边新建一座港口,既能掌控海上商路,增强经济实力,又可打造水师,提升军事威慑力。

孙翊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孙策后,得到了兄长的大力支持。孙策深知港口对于江东发展的重要性,当即拨出一批钱粮,并派来经验丰富的水工与工匠协助。消息传开,江东影翎的情报人员也纷纷行动起来,收集周边海域地形、潮汐规律以及过往商船活动等情报,为建港做准备。

选址是建港的首要大事。孙翊亲自带领勘测队伍,沿着海岸线来回奔波。他们手持罗盘、水准仪等工具,详细测量每一处海湾的水深、坡岸坡度,观察潮汐变化对岸边的影响。连续数日的勘察后,众人发现一处天然海湾颇为理想:此处三面环山,可有效阻挡海风侵袭;湾内水深适中,大型船只亦可停泊;更难得的是,海湾出口狭窄,便于防守,只需在两侧山头设置瞭望塔与防御工事,便能御敌于港外。

确定选址后,建港工程正式启动。孙翊从吴郡、会稽等地招募了数千民夫,又调集汀兰三卫中的中卫负责工程安保。施工现场,号子声、挖掘声、敲打声交织在一起,热闹非凡。然而,工程伊始便遭遇难题:港口需要修建坚固的防波堤与码头,但东汉末年的建筑技术有限,普通的土石结构难以抵御海浪冲击。

孙翊召集工匠们日夜研讨,借鉴汀兰城城墙建造经验,决定采用 “石砌木桩法”。先将粗大的木桩打入海底,形成稳固的基础框架,再用巨大的石块交错堆砌,石块之间以特制的水泥粘连。为制作出更适合水下使用的水泥,孙翊与工匠们反复试验,在原有配方中加入蛎灰、桐油等材料,经过数十次失败,终于研制出一种黏性强、耐水浸的特殊水泥。

防波堤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。一次强潮来袭,刚刚砌好的一段防波堤被海浪冲垮,大量石块被卷入海中,数名民夫受伤。这一挫折并未让孙翊气馁,他重新调整施工方案,在防波堤外侧设置多层木质挡浪板,减缓海浪冲击力。同时,组织专人观测潮汐,每日根据潮汐规律安排施工时间,避开涨潮高峰。

码头建设同样艰巨。为方便船只停靠与货物装卸,孙翊设计了阶梯式码头,用青石铺就宽阔的台阶,延伸至水面。但在施工过程中,如何精准控制台阶高度与坡度成为难题。他命人制作小型模型,不断模拟船只停靠场景,调整数据,最终确定了最合适的尺寸。此外,还在码头边修建仓库,用于储存货物;搭建起重架,提高装卸效率。

建港期间,各方势力暗流涌动。附近的海贼听闻消息,妄图趁乱劫掠,多次派小股人马前来窥探。孙翊早有防备,中卫在港口周边布下严密防线,设置陷阱、暗哨。一次海贼夜袭,刚踏入埋伏圈,便被突然亮起的火把与喊杀声惊乱阵脚,中卫将士如猛虎下山,将海贼杀得丢盔弃甲,此后海贼再不敢轻易靠近。

而吴郡陆家等江东大族,也对港口建设颇为关注。他们看到了港口带来的商业机遇,纷纷派人前来洽谈合作。孙翊深知与大族合作的利弊,既要借助他们的财力、人力,又要防止其过度渗透掌控。经过多轮协商,他与陆家等达成协议:大族可投资港口建设,获得一定年限的货物仓储、装卸优惠权,但港口管理权与军事防御权牢牢掌握在孙氏手中。

历经半年多的艰辛,在公元 197 年春,汀兰港终于建成。一座气势恢宏的港口展现在众人眼前:蜿蜒的防波堤如巨龙卧海,守护着港内平静的水面;整齐的码头台阶层层叠叠,首达水中;沿岸的仓库鳞次栉比,起重架高高耸立;两侧山头上,瞭望塔与箭楼相互呼应,旌旗飘扬。孙翊将其命名为 “汀兰港”,与汀兰城遥相呼应。

港口建成当日,孙策亲自前来庆贺,吴郡、会稽等地的官员、富商云集于此。第一艘商船驶入港口时,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。这艘商船满载着中原的丝绸、瓷器,将在汀兰港中转,运往江东各地,返程时又会装载着江东的海盐、茶叶、漆器等特产。

看着热闹的港口,孙策与孙翊在岸边的临时营帐中商议后续事宜。“三弟,汀兰港建成,水师的训练也该提上日程了。如今海贼虽不敢犯,但周边势力难保不会从海上打主意。” 孙策目光坚定地望向海面,“我打算调甘宁、徐盛来驻守汀兰港,训练水军。甘宁水上作战经验丰富,徐盛治军严谨,有他们二人在,水师定能快速成型。”

孙翊点头赞同:“大哥所言极是。甘宁在江贼中素有威名,由他教导水战技巧再合适不过;徐盛善于练兵,定能将江东子弟练成精锐。” 于是,孙策当即修书,命人快马加鞭送往甘宁、徐盛驻地。

数日后,甘宁与徐盛抵达汀兰港。甘宁身披锁子甲,腰悬锦帆百翎刀,大步走来时带着一股不羁的豪迈;徐盛则一身银甲,身姿挺拔,眼神锐利如鹰。二人见到孙翊后,抱拳行礼:“三公子,我等定不负主公所托,将水师练成虎狼之师!”

甘宁到岗后,立刻着手选拔水军士卒。他亲自站在码头,观察前来应募的江东子弟。见有人身形矫健,能在摇晃的船只上健步如飞,便高声叫好,收入麾下;看到有人水性极佳,能在海中潜游数十丈,更是欣喜不己。他还将自己在水贼时期的作战经验倾囊相授,教授士卒们如何在船上灵活战斗,如何利用水势迂回包抄。

徐盛则负责制定严格的训练章程。他将水军分为不同的小队,每日进行划桨、操舵、列阵等基础训练。为了模拟实战场景,他在港外设置了许多浮标作为目标,要求士卒们在规定时间内驾船靠近并攻击目标。若有懈怠或失误,便要接受惩罚。同时,他还注重培养士卒们的团队协作能力,经常组织小队之间进行对抗演练。

在二人的严格训练下,汀兰港的水师逐渐有了模样。一艘艘战船整齐排列在港口,士卒们身着统一的战甲,在船上演练阵型,口号声震天响。他们既能熟练地操控战船在风浪中前行,又能在甲板上进行激烈的白刃战。随着水师的逐渐成型,江东的海上防御力量大幅提升,不仅能有效抵御海贼侵扰,更对周边势力形成威慑。

汀兰港的建成,迅速改变了江东的贸易格局。以往需要绕道其他港口的商船,纷纷慕名而来,港口每日船只进进出出,货物堆积如山。孙翊借此机会,制定了完善的港口管理制度,规范税收、货物查验等流程,设立专门的海事衙门,处理海上纠纷、维护商船安全。

在港口的带动下,汀兰城周边也迅速繁荣起来。许多百姓从各地迁徙而来,在港口附近开设客栈、酒馆、商铺。新的街道不断延伸,工坊数量增加,铁器、木器、纺织等产业蓬勃发展。一个以汀兰城与汀兰港为核心的经济、军事区域正在江东崛起,为孙氏争霸天下增添了重要砝码,也让江东在这乱世之中,绽放出独特的光彩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