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东汉:老农的江东霸业

第16章 农田变革

加入书架
书名:
穿越东汉:老农的江东霸业
作者:
柴门听雨
本章字数:
5326
更新时间:
2025-07-06

自建安元年孙氏占据吴郡,历经数月休养生息与初步治理,转眼来到公元192年。这日,孙翊站在吴郡城外的一处高坡上,望着广袤的田野眉头紧锁。虽然此前推行了土地分配政策,百姓们也开始耕作,但眼前的景象与他理想中的繁荣农田仍相去甚远。只见田间的耕牛瘦弱不堪,农夫们使用的农具简陋陈旧,耕作方式更是十分粗放,大片土地的肥力未能得到有效利用。

“公子,张纮先生求见。”亲卫的声音打断了孙翊的思绪。他转身看到张纮快步走来,手中还抱着一卷竹简。

“叔济,这是各郡县上报的农田情况。”张纮将竹简递给孙翊,“自去年以来,虽有不少荒地被开垦,但粮食产量依旧不高,长此以往,难以支撑我军发展。”

孙翊展开竹简,仔细查看上面的数据,脸色愈发凝重。他深知,在古代社会,农业是根本,若不能提高粮食产量,吴郡的根基就无法稳固,孙氏争霸天下的大业也将成为空谈。沉思片刻后,他对张纮说道:“子纲,我欲对农田进行变革,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产量,还需先生助我一臂之力。”

张纮微微颔首:“愿为公子效犬马之劳。只是这农田变革牵扯甚广,不知公子有何具体打算?”

孙翊目光坚定,指着远处的农田说道:“首先,要对土地制度进行优化。之前分配土地只是第一步,如今需推行‘均田法’,按照土地的肥力、灌溉条件等因素,将土地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,不同等级的土地承担不同的赋税。这样既能保证赋税公平,又能激励百姓开垦优质土地。”

张纮思索片刻,点头道:“此计甚好。不过要准确划分土地等级,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且需专业人士进行评估。”

“这个无妨。”孙翊胸有成竹,“我己命人从各郡县挑选熟悉农事的老农和官吏,组成土地评估小组。同时,让周泰抽调部分士兵协助,加快进度。”

解决了土地制度问题,孙翊将目光转向农具改良。他召集吴郡的铁匠和木匠,在郡府后院设立了一个临时工坊。孙翊凭借前世记忆,画出了改良后的犁、耙、水车等农具图纸。这些农具相比传统农具,更加省力高效,能大大提高耕作效率。

“诸位师傅,这些农具若能打造出来,必能造福百姓。”孙翊对工匠们说道,“但打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难题,还望大家齐心协力。”

一位年长的铁匠看着图纸,面露难色:“将军,这犁的构造与我们平日里打造的大不相同,尤其是这弯曲的犁头,怕是难以锻造。”

孙翊走上前去,耐心解释道:“老师傅,这弯曲的犁头采用了特殊的弧度设计,能更好地入土翻地。锻造时可先将铁块加热,再用模具慢慢塑形,虽然工艺复杂些,但只要掌握了技巧,定能成功。”

在孙翊的指导下,工匠们开始尝试打造新农具。过程中果然困难重重,不是犁头强度不够,就是水车叶片转动不灵活。但孙翊始终没有放弃,他和工匠们日夜钻研,不断调整工艺和设计。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,第一批改良农具终于打造完成。

孙翊亲自带着这些农具来到田间,向百姓们展示使用方法。他扶着改良后的犁,吆喝着耕牛,只见犁头轻松地翻起土壤,比传统犁具省力了许多。百姓们见状,纷纷围拢过来,眼中满是好奇和惊喜。

“大家看,这新犁不仅省力,翻出的土也更均匀,有利于种子生长。”孙翊一边操作,一边讲解,“还有这水车,能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的农田,以后灌溉就方便多了。”

一位年轻的农夫跃跃欲试:“将军,让俺也试试!”孙翊笑着将犁柄交给农夫。农夫使用后,兴奋地说:“好家伙!这犁用起来真是顺手,以后干活能省不少力气!”

看到百姓们认可新农具,孙翊下令工坊大规模生产,并以成本价卖给百姓,家庭贫困的还可赊账。消息传开后,百姓们纷纷前来购买,工坊内一片忙碌景象。

除了农具改良,孙翊还着手推广新的耕作技术。他在吴郡设立了多个农事学堂,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农和懂得农学知识的文人担任讲师,向百姓传授深耕细作、合理密植、轮作休耕等技术。

在一堂农事课上,一位讲师指着田间的麦苗说道:“乡亲们,以往大家播种时种子撒得太密,导致麦苗生长空间不足,养分也不够。如今我们采用合理密植的方法,既能保证每亩地的麦苗数量,又能让它们茁壮成长。”

一位老农疑惑地问:“先生,这轮作休耕又是啥意思?俺们祖祖辈辈都是连着种,也没觉得有啥不好。”

讲师耐心解释:“老伯,土地就像人一样,也需要休息。连年耕种会让土地肥力下降,产量自然就低了。轮作休耕就是今年种麦子,明年种豆子,后年让土地休息一年,这样能恢复土地肥力,提高产量。”

百姓们听后,恍然大悟。随着农事学堂的推广,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尝试新的耕作技术。

农田变革中,水利设施的完善也至关重要。孙翊查看吴郡地图后,发现境内有几条河流和湖泊,但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,导致农田灌溉无法得到保障,遇到干旱或洪涝灾害时,百姓们往往束手无策。

他召集黄盖、蒋钦等将领和水利方面的能工巧匠,商议修建水利工程。“吴郡水网密布,若能修建堤坝、水渠,将这些水资源利用起来,既能防洪又能灌溉。”孙翊在地图上比划着,“公覆,你负责征调民夫,组织施工;公奕,你的水军熟悉水性,负责保障施工安全和运输建筑材料。”

黄盖和蒋钦领命而去。在修建水利工程过程中,又遇到了不少难题。比如在修建堤坝时,如何保证堤坝的坚固性;在挖掘水渠时,如何规划走向才能让水顺利流入农田。孙翊再次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,与工匠们共同研究解决方案。

他提出采用“夯土法”加固堤坝,用层层夯实的泥土和石块提高堤坝的强度;在水渠规划上,根据地形地势,采用“自流灌溉”的方式,让水能够自然地流向农田,减少人力成本。

经过数月的努力,吴郡的水利工程初见成效。一条条水渠如脉络般延伸到田间地头,新修建的堤坝稳稳地拦住洪水。当第一股清水通过水渠流入干涸的农田时,百姓们欢呼雀跃,纷纷跪在地上感谢孙氏的恩德。

在农田变革的过程中,也并非一帆风顺。一些守旧的地主和老农对新政策和新技术持怀疑态度,不愿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。孙翊得知后,亲自前往这些村庄,与他们耐心沟通。

“老丈,我知道您担心新方法不靠谱,但您看看邻村,用了新农具和耕作技术后,庄稼长得多好。”孙翊拉着一位老农的手说,“我们这么做,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吃饱饭,过上好日子。”

经过孙翊的劝说,不少人开始尝试新方法。看到效果后,其他人也纷纷效仿。

随着公元192年农田变革的深入推进,吴郡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田野里,庄稼长势喜人,麦穗颗粒;百姓家中,粮仓逐渐充实。孙翊站在高坡上,看着这一切,心中充满欣慰。他知道,吴郡的根基己经愈发稳固,孙氏争霸天下的资本也更加雄厚。而这场农田变革,也将成为吴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,为江东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