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的苦事

第七十七章 三纲五常合法化

加入书架
书名:
历史上的苦事
作者:
减重60斤
本章字数:
4554
更新时间:
2025-06-17

我们小时候,背“三纲五常”总是被当成“儒家”“中华美德”,说那是道德的灯塔、文明的根基。可一旦你细看这些所谓的“圣人教诲”,就会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系统压迫手册——不仅管你说话,还能管你死活。

别以为这是我瞎说,历史上被“三纲五常”弄死、弄残、弄废的人,多得连族谱都记不完。它就像一张大网,从朝廷到村头,从大户人家到普通农民,谁都逃不掉。

“三纲”是啥?简单说就是三根铁链子,捆住你一生三次:

君为臣纲:你是臣子,要听皇上的。

父为子纲:你是儿子,要听老爹的。

夫为妻纲:你是老婆,要听你男人的。

这三条,被称为“天地之道”。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,你就被分类了——你是哪个性别、什么身份,就意味着你将服从谁、服从多久、服从到死。

想想看,一个正常人活着,是不是应该有点主见、选择、尊严?可“三纲”告诉你:不,你没有这些自由。你只有一个身份:下级。

举个最残酷的现实:在明清时期,丈夫打死老婆,父亲打死儿子,只要能说成是“教化”——官府基本就放过了。

你试图反抗?对不起,你叫“忤逆”、“抗夫”、“弑父”,都是重罪,甚至要凌迟处死。

所以说,“三纲”不是劝你好好做人,而是教上面那位怎么合法压你一辈子。

再说说“五常”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这些词乍一听很正面,可一到“纲常”的语境下,它们就不再是“人性之善”,而成了道德枷锁:

仁:叫你“以德报怨”。你爹打你?忍。你丈夫骂你?忍。你要报复?那就不仁。

义:叫你“牺牲小我成全大局”。族长说你得嫁,你不嫁?不义。

礼:叫你尊卑有序,男尊女卑,长幼不平。你质疑?你“无礼”。

智:别误会,不是教你思考,而是教你“识大体”。懂得什么事该闭嘴,不给家族丢脸。

信:别对别人讲信用,要对“父命”“夫命”“君命”守信。不听?你叫“失德”。

一套下来,是不是感觉自己像个被调教好的机器人?这不是教人变好,而是让你放弃自我、接受奴役,还要感恩戴德地说“我好幸福”。

说到这儿,有人可能还觉得这只是道德层面的事。那我们就来看看几个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案例,看“三纲五常”是怎么把人一点点逼到崩溃的。

清代《刑案汇览》中有一例:江苏有个地主家,儿子十六岁,不愿按父母安排娶远房表妹。结果被父亲指为“不孝悖逆”,当众砍断双手。

这个爹还自豪地说:“我这是为他立德。”

邻人都知道此事,可没人敢告发。原因很简单:这是“家法”,是“父纲”的权力范围,别人插手就是“干预宗法”,是“不忠”。

这个孩子,最后靠乞讨活了几年,冻死街头。

明代《大明律》卷八记载:山东一农户,女儿十五岁,因厌恶被指婚的老光棍,在村里哭闹。母亲怒斥“逆女不守礼”,在族老协助下,把她活埋在后院地窖中。

族谱中居然写道:“此女悖礼,为母教之。”

这个事传开后,县官去查,族长当场念《孝经》、举“三纲五常”为依据,说:“这是正道。”

最后官府撤案,甚至表扬这家人“守纲纪”。

在《清稗类钞》里还有一个案子:某士人被发现偷偷写诗讽刺皇帝,被抓进大牢。临刑前他哭着说:“我不是不忠,我是心里苦。”

刽子手却骂道:“你是臣子,天大地大,忠字第一。你质疑君王,你就该死。”

这不是个例。只要你违背了“君为臣纲”,你就连人都不配做。

儒家文化,很多人觉得讲“中庸”“仁爱”,听起来好温和。但真正的问题是:这些词,本来就是模糊的、可以任意解释的。

皇帝讲“仁政”,其实是对百姓“施恩”,不是权利赋予。

父母讲“家教”,其实是“我想怎么教你都行,打死也是爱的表现”。

丈夫讲“管妻子”,其实就是“不听话就用棍棒服人”。

更可怕的是,儒家不是光靠说教,它是配合法律制度、族规家法、科举选拔,形成一整套“暴力合法化系统”的。

朱熹曾说:“纲常不可一日而废,若失纲常,礼法俱崩。”

什么意思?一旦有人开始质疑三纲五常,就可能导致社会“失序”,所以要用最严厉的手段把这种“乱象”打下去。

所以我们看到,不管是父亲杀子、丈夫打妻、皇帝屠臣,都可以拿“纲常”为借口。

这不是道德,是“压榨合法化”。

五西运动时期,鲁迅写下“礼教吃人”西个字,让当时的中国人猛然惊醒。但问题是,很多人以为“礼教”只是封建思想、教育制度。

其实更深层的是,“礼教”掩盖的是“权力暴力”,让你以为被打是应该的,被骂是教你做人,被杀是你活该。

它用“孝”把儿子变成奴隶,

它用“贞”把女人变成牺牲品,

它用“忠”让百姓不能质疑君王,

它用“信”让你不能说真话,

它用“礼”禁止你平等对话。

最终的结果,是一整套“制度化的压榨”,披着“道德”这件袈裟,用“良言”行“酷刑”。

也许你觉得,这些都是古代的事,现在己经不存在了。

但你回想一下:是不是还听说过这些话?

“你是我生的,我想打就打。”

“你离婚就是不守妇道。”

“你不能忤逆父母,这是孝道。”

“男人哭什么哭,要有担当。”

“女孩子不要太有主见,听话才是福。”

这些话,不就是“三纲五常”的翻版吗?

只不过今天它换了新衣服,穿上了“家庭”“社会传统”“为你好”的外套,但核心本质还是一样:让你放弃独立、压抑本能、甘愿服从。

“三纲五常”原本可能是某些时代的“社会秩序指南”,但它早己失去了调节关系的功能,变成了控制人性的工具。

我们不反对尊重长辈、不反对家庭和睦,但那必须是建立在平等与尊严上的相互尊重,而不是以权压人、以道德勒颈。

如果你看清了它的真相,你就会明白:

我们需要的是“人道”,不是“纲常”;是“共识”,不是“压服”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