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的苦事

第六十七章 百姓无田

加入书架
书名:
历史上的苦事
作者:
减重60斤
本章字数:
3842
更新时间:
2025-06-17

在中国古代社会,“耕者有其田”曾是一代又一代百姓最大的梦想,也是朝廷稳定天下的重要承诺。但这个承诺,从来就不是铁打的;尤其在清代中后期,“耕者”慢慢沦为“佃者”,“有其田”也变成“租田过活”,说白了就是一场被豪强精英圈走的土地大洗牌。

这一章,我们不讲道德,不讲情怀,只讲一件事——农民是怎么一步步失去土地、掉进“佃户牢笼”的。

提到“圈地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欧洲的“羊吃人”,但别以为中国就没这一套。只不过我们玩得更温柔、更官气——不是用围墙,而是用“账本”。

在清代南方,尤其是江南、福建、广东一带,有钱人不是去开店,也不是盖楼,而是——买田!因为田地才是真正保值增值的法宝。

比如广东梅县某宗族家谱里记载:“祖宗三代购田五百亩,立族学、祭田、义田,租入年银三百两,子孙各享。”什么意思?买地就是为了吃地租,子孙靠着祖宗的地收租过日子,连鸡毛蒜皮都安排得清清楚楚。

而这些田是谁的?不是空地,也不是官地,是一个个破产的小农手里的——收成不好,借债过活,还不上债,就把地卖了;豪强一出手,“银子一撒”,地就换了主人。

到乾隆朝,全国田地集中趋势愈发严重。根据清代官方的田赋统计,全国田亩登记总数保持在八亿多亩上下,可是其中不到20%的地掌握在普通农户手中,其余全归豪门士绅、庙产寺田、宗族义田等控制。

这些地的一个共同点是——不缴税。

换句话说,老百姓手里那点“交税小地”被层层挤压,而真正的“富地”藏在账本背后,稳收租,不交税,稳坐江山。

以前,“有地农民”是百姓中最有尊严的一类人。种自己的地,交自己的税,有点余粮还能存点银子娶媳妇,过年杀头猪请邻居喝酒。

可当土地被买走,他们变成“佃户”——租别人的地、交别人的税、种别人的庄稼,到了年末还要低声下气磕个头:“老爷,今年收成差,求减租一斗……”

佃户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租客,而是带着半个“奴”字的契约。

一是租额高:一亩地,收成十斗,起码要交五斗租,有些地甚至要七斗。

二是规矩多:旱涝不调租,虫灾也不算,庄稼死光了照样交足。

三是不能搬:佃户不能随便换地主,也不能随便退地。地契上一写就是“年年续租,代代传承”,听起来像福利,实际上像镣铐。

清代某县志记载:“某乡李家田三百亩,佃农三十余户,十年换不一人。”什么意思?你不是打工,是“打一辈子工”。

山东东平县,有个王姓人家,祖上本是当地小地主,有三十亩薄田,自耕自种,吃穿不愁。后来因旱灾连续两年无收,只好向本地赵家地主借银子周转。

赵家开口利息六分,一年翻本;王家只好将田地抵押。

第二年,实在还不起,赵家干脆让他们“继续种,但归我名下”。于是,王家从地主变成了赵家的佃户。

从此以后,王家每年交租三石粮,还得送一只鸡、一只鹅、一对鞋垫作为“节礼”。三代人下来,连翻身的念头都不敢有。

有一年,王家老爹王广生病了,实在种不动,儿子去赵家求减租。赵老爷淡淡说了一句:“你不能种了,就让你女儿来帮种。”这一年,王家的女儿没再进书房,只穿蓑衣进了地头。

你可能会问:朝廷就不管?事实上,他们不是不想管,是根本不敢管。

明代张居正曾大张旗鼓推行“清丈田地”,想搞清楚谁家有多少地,好统一纳税。结果地方官、乡绅、地主三方联合“对抗”,丈田的人被打死、数据被篡改,最后草草收场。

清代也出台过“禁买农田”“限田免税”等政策,但全成了一纸空文。原因很简单:

地主是国家税收的二传手,动他们等于断财政;

地主是地方治安的“协管员”,得罪他们地方乱;

地主往往是读书人,是科举体系里的一员,动一个地主,得罪一帮“举人老爷”。

朝廷最后干脆一拍脑门:不查了,你们爱咋分咋分,税收我照旧收,底层破产了就再征新丁。

到了乾隆、嘉庆年间,整个社会己经变成了“地租驱动”的结构。地越多,赚得越多;人越穷,租得越重。

一位英国传教士在广州附近观察到:“一个地主坐在家中,每年收地租三千银两,从未劳作一日,而村中百姓日夜劳苦,反仍饥寒。”他感叹道:“此间之贫富悬殊,非吾欧洲所见。”

这不是“发展问题”,而是“结构问题”。

因为:土地只有那么多;豪强只进不出;佃户只退不进。

古人讲“王者之道,教民务本”,本就是“土地为本”。可惜,从明末到清代,百姓越来越不是“土地的主人”,而成了“地主的农具”。

如果一个国家的土地,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;如果种田的人不再为自己种,而是为别人的口袋种;如果失地的人连逃都逃不掉,只能代代相传当“租户”——那这个国家表面再强盛,骨子里其实己经空了。

这不是农民的失败,而是整个制度的失败。土地,是养命之本。丢了土地,百姓就会丢掉尊严,丢掉自由,最后丢掉活路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