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大学城进入了考试季的尾声,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躁动与解脱交织的气息。
“天味居”西家店的生意依旧火爆,但李天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微妙的变化:排队时间在峰值后略有回落,一些熟悉的面孔出现的频率似乎也没有最初那般密集了。学生群体的消费热情如同潮汐,有涨有落,如何在这潮落时仍能稳住基本盘,甚至在下次涨潮前筑起更高的堤坝?
李天坐在总店二楼狭小的办公室里,面前摊开着近一个月的流水账本。楚岚如常守在门外。苏雨晴则坐在他对面,汇报着最新的采购成本和几家分店的运营情况。
“老板,西店张店长反映,最近晚市翻台率比前两周低了大概5%。”苏雨晴指着账本上的一行数据,“北店也是,虽然等位区还有人,但感觉不像之前那样…排长龙了。”
李天的手指在“翻台率”和“人均消费”两项数据上缓缓划过,眼神专注。他抬头,目光透过窗户,看向楼下依然热闹但似乎少了点“疯狂”劲头的等位区。
学生们三三两两坐着,有的在聊天,有的在看书,也有的显得有些百无聊赖,目光频频投向街对面的小卖部或更远处的游戏厅。
“新鲜劲过了。”李天放下笔,语气平静地陈述一个事实,“再好的东西,天天吃也会腻。而且,大学城就这么大,学生就这么多,总有被分流的时候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投向苏雨晴,“雨晴,你觉得,除了味道和服务,还有什么能让学生们更愿意选择我们,甚至养成习惯?”
苏雨晴被问住了,秀气的眉毛微微蹙起,认真思考:“价格?我们己经很实惠了…或者…多搞点新活动?送点小礼品?”
“价格不能轻易动,伤筋动骨。小礼品治标不治本,成本堆上去,效果未必持久。”李天摇了摇头,站起身,走到窗边,俯瞰着楼下。
他的视线落在几个刚刚结完账、说说笑笑离开的学生身上。“你看他们,吃完就走了。下次聚餐,他们可能会去尝新开的烧烤,可能去隔壁的炒菜馆,也可能…还是回我们这儿。这个‘可能回我们这儿’的概率,就是我们要抓住的关键。”
他转过身,眼神里闪烁着一种洞悉人心的锐利:“得让他们觉得,在‘天味居’消费,不仅仅是吃了一顿饭,而是…有积累,有期待,有看得见的好处,下次还想来,甚至拉着朋友一起来。”
“积累?期待?”苏雨晴咀嚼着这两个词,眼睛渐渐亮了起来,“老板,你是说…像供销社的‘积点换脸盆’那种?”
“差不多意思,但要更精细,更有吸引力,更贴合学生。”李天走回桌前,扯过一张空白A4纸,拿起铅笔,“简单点,先做个雏形——会员积分卡。”
笔尖在纸上快速划过:
载体:“就用硬卡纸,成本低,耐用。设计简单点,正面印‘天味居会员积分卡’,留出姓名电话(可选填),背面印规则。”
规则: “消费满10元,盖一个章。集满10个章,下次消费免费兑换指定素菜一份(价值5元左右);集满20个章,兑换指定荤菜或锅底一份(价值10-15元);集满30个章,享受当次消费八折优惠!”
执行:“收银台常备特制印章和印泥。顾客结账时主动询问是否持有积分卡,没有就发一张新的。消费金额达标,当场盖章!盖章的动作要有仪式感,让顾客亲眼看到自己的‘积累’在增加。”
核心:“关键在于‘看得见’和‘够得着’。门槛不能太高(10元起步),奖励要实在(真送菜真打折),兑换要便捷(下次就能用)。让学生觉得每次消费都离免费吃个菜、打个折更近一步!”
苏雨晴听得入神,飞快地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着要点,越记眼睛越亮。这种模式在此时的大学城,甚至整个滨海市的餐饮业,都绝对算得上新鲜玩意儿!它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精打细算又喜欢“占便宜”、喜欢收集和期待奖励的心理。
“还有,”李天放下铅笔,补充道,“针对学生这个最大群体,再叠加一个固定优惠——‘学生证特惠日’!每周三,凭有效学生证到店消费,所有菜品首接打九折!和积分卡不冲突,可以叠加享受!”
“周三?”苏雨晴迅速心算,“周中是消费相对低谷,用折扣把人气拉起来!而且学生证这个门槛,精准锁定目标客户,防止被非学生群体薅羊毛!老板,这招太妙了!”
“对,低谷拉平,高峰锦上添花。”李天点头,“积分卡是‘养’长期忠诚顾客,学生证特惠是周期性刺激消费。双管齐下。”
说干就干。指令迅速下达。苏雨晴展现出惊人的行动力。她亲自跑印刷厂,盯着用最便宜的硬卡纸印出了几千张设计简洁(红底白字加个火锅简笔画)的会员卡。又找人刻制了几个带有“天味居”字样和独特花纹的橡皮章,采购了鲜红的速干印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