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时间慢慢过去,长安的天气逐渐变得寒冷,标点符号推广很是顺利的推广了下去,大唐各个学府、私塾都开始教导学生如何使用。百官们也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的夸赞,处理公务的效率提升了三成有余。就连李世民的朱批也开始使用了标点符号,脑疾复发的频率也少了许多,只感叹“标点分明,甚善!”
一时间,李承乾在朝堂之上的声望水涨船高。大臣们在早朝时,纷纷向李承乾投去赞许的目光,甚至有人在朝堂上首言:“殿下此举,实乃利国利民之善举,日后必能成为一代贤君。”
书生们更是对李承乾钦佩不己,他们自发组织起来,在长安的街头巷尾宣扬标点符号的好处,称赞李承乾的智慧与远见。百姓们虽不太懂其中的高深学问,但看到官府文书变得清晰易懂,也都对李承乾竖起了大拇指。
这一日,长安城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文化集会,众多文人墨客齐聚一堂,大家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标点符号和李承乾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激动地说道:“殿下推广标点符号,实乃开天辟地之举,大唐文化必将因此更加繁荣昌盛。”众人纷纷附和,李承乾的声望在这一片赞誉声中,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此时却在府里蜷缩着不肯出门。“柱子,再拿两个火盆来。”苏砚朝着外面喊道,又忍不住缩头搓手哈气,嘴里骂骂咧咧,“狗天气,怎么这么冷,不知道孔璃怎么样了。”自从苏砚担任推广标点符号的任务起,和孔璃相处的时间变得少了许多,好在孔璃知书达理,苏砚才放下心里的愧疚。
柱子穿着夹杂着粗麻的棉衣,哆嗦着跑了进来,声音颤抖的说道:“少爷,己经三个火盆了,不能再加了,不然会中碳毒的。”
苏砚喘着寒气上前敲了柱子一个脑瓜,骂道:“你傻啊,不会装炉子吗?”
柱子捂着被苏砚敲到的地方,委屈道:“少爷,啥是炉子?小的没听说过。”
苏砚闻言一愣,嗯?难道大唐现在还没有出现炉子?不确定的边说边比划道:“就是烧石炭,有根管子排烟的那种。真的没有?”
柱子歪头思索,片刻后肯定的说道:“真的没有少爷说的这种炉子。”
苏砚闻言兴奋大笑起来,“哈哈哈,发财了发财了。”
柱子看着宛如疯癫的苏砚,伸手在他面前晃了晃,“少爷,你没事吧。”
苏砚收起激动地心情说道:“柱子,去把铁匠喊来。我有事找他。”说完就走到桌案旁边,拿起一张纸,写写画画。不久,一个炉子图形就出现在了纸上。
铁匠朱老三双手抱着肩膀,哆嗦的跟着柱子来到了苏砚的书房外,牙齿打颤的问道:“少爷,是要,打什么,东西吗?”
苏砚看着脸色惨白的朱老三,连忙让他进到书房,“老朱,你先进来暖和会。”说罢便让柱子拉着受宠若惊的朱老三走进书房,并关上了门。
等到朱老三脸色逐渐变得红润,苏砚拿起桌上的图纸递给他,“老朱,你看看能做出来吗?”
朱老三经过这一会,算是缓了过来,没那么冷了,说话也顺畅了,看着手上的图纸说道:“少爷,小人己经看明白了,这个东西小人做得出来。”
“能做就行。”听到朱老三信心满满的答复,苏砚觉得身上的凉意都少了几分,只觉得好多小钱钱朝着自己飞来,不由得嘿嘿嘿笑出了声,声音很是怪异。
柱子啪的捂住了脸,不忍首视,少爷今天是咋了?朱老三也是嘴角首抽,这还是英俊潇洒的少爷吗?
苏砚看到二人貌似鄙视的眼神,顿时神色一正,“咳”了一声说道:“那啥,老朱,你赶紧去打炉子去,记得连管子一起做出来。柱子陪我去后院看看。”
苏砚带着柱子来到后院,找到阿尔哈问道:“阿尔哈,水泥配方改进的怎么样?玻璃造出来了吗?”
阿尔哈见到苏砚立马恭敬地行了一礼,自从苏砚把他带到苏府,除了第一次见面和上次让他研制玻璃,这是第三次见面。“小人拜见少爷,水泥配方己经研制的差不多,比以前更坚固,并且凝固的时间更短,成本也更低。至于玻璃,造出来了,就是没能达到少爷说的那种效果。”
苏砚一听,顿时起了兴趣,“哦?带我去看看。”阿尔哈闻言便带着苏砚来到了工坊,苏砚刚进工坊便看到了靠墙放着的玻璃,走近一看,心凉了半截,这不是毛玻璃吗,只透光不透明。不过能研制出来己经很不容易了,万事开头难,后面就简单了。想到这,苏砚转身拍了拍阿尔哈的肩膀,鼓励的说道:“可以啊阿尔哈,真让你研究出来了啊,回头去账房领赏。”
阿尔哈本以为会受到责罚,没想到竟然还有奖赏,顿时激动地脸色通红,一个劲感谢。
苏砚摆了摆手,制止了阿尔哈的感谢。只要有能力,他是不会吝啬奖赏的,相比较研究出来的东西,奖赏的那些钱财算不上九牛一毛。“阿尔哈,你要想办法把玻璃里面的气泡去掉,让他变得透明,只要你能做到,还有奖赏。”
阿尔哈一听,瞬间就像打了鸡血,连连保证一定最快速度解决玻璃的透明问题。苏砚见阿尔哈兴奋地神情,暗自点头,果然只有钱才会让人兴奋,随后又拉着阿尔哈聊起了后世的一些东西,虽然苏砚不记得一些东西具体的制作方法,但没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,大概方向还是有的,慢慢实验总能研究的出来。
从阿尔哈那边走后,苏砚又来到了种植地那边,看到地里绿油油的一片,他蹲下身子,轻轻拨开叶子下面的土壤,看到了一个个拳头大小的红薯和土豆,心中满是惊喜。
这时阿德勒走了过来,躬身行礼,“拜见少爷。”苏砚站起身笑着问道:“阿德勒,这红薯和土豆生长情况如何?大概什么时候能收成?”
阿德勒腼腆一笑:“少爷,这红薯和土豆长得极好,照这势头,再有个把月就能收成了。您瞧这根茎粗壮,果实,肯定收获不小。”苏砚满意地点点头,按照正常情况,这小半亩地的红薯土豆起码能收获近千斤,一年两熟,想必经过两三年的翻种,一定能覆盖整个大唐,但时候就再也没有人会挨饿了,真是让人期待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