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代善去世,苏旭降等承袭,为一等将军,相当于镇国将军,为正一品。
若后代贾璋无功绩,还会降为辅国将军,正二品。
往下便是正三品奉国将军、正四品奉恩将军,到恢复白身。
贾代善死前上本诉情,皇帝体恤老臣,亲赐贾政一个六品主事之衔,令其不用科举直接入部学习。
而宁国府贾敬和苏旭是同一辈,相较于苏旭的不学无术,贾敬作为贾家族长,科举入仕,又因贾家与太子的关系,天然归属于太子一党。
太子谋反失败,看在贾代善以命相救的份上,贾敬未曾被牵连。
但他确是被吓破了胆,又思及自已勋贵出身,在朝中多被人排挤,心灰意冷下辞官让爵当道士去了。
走前让苏旭帮忙多照顾宁国府,苏旭要求贾敬把族长身份让给他才肯答应。
贾敬虽不想宁国府变成旁支,但也知道儿子贾珍的德性,实在不是个能掌事的料,只得答应。
贾敬走后,贾珍袭正三品威烈将军。
苏旭当上族长的第一件事便是将两府为了接驾而欠国库的钱还上。
荣国府这边苏旭只和秦梦瑶说了一声,贾母都不知道这件事,宁国府这边贾珍是不愿意的,但他老子去道观前让他听赦叔的,他最后也老实抬出库房里的银子。
按理来说这钱是接驾留下的亏空,不应由他们还的,但新皇登基,他才不管这钱是怎么用的,只记得有臣子借国库的钱财未还。
新皇对勋贵一向看不上,觉得他们徒有其表而无真才实干,不过是仰仗祖上余荫,在朝堂之上尸位素餐,于国家大事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助力,反倒时常因骄奢淫逸之风而扰乱朝纲秩序。
见贾府识趣地带头还银,也不吝啬口头的嘉奖,至于赏赐,那没有。
太上皇留下一堆烂摊子给他,到处都要用钱,臣子还钱为何要给赏赐?
秦梦瑶私下还与苏旭訾议她五皇兄抠门,不过太后已崩世,父皇又中风退位,她现下正是低调的时候,也就只敢私下说说而已。
既然已经降爵,苏旭又找礼部的官员来两府,把赦造荣国府、宁国府的牌子摘下,换上新的牌子,又把不符合礼制的院子封住。
这么大的事,贾母也知道了,怒骂大儿子死脑筋,她这个诰命夫人还在,挂荣国府的牌子也是名正言顺。
苏旭才不去这老太太面前找骂,贾母从荣禧堂搬出来后苏旭夫妻俩就搬进去的,标志着府上掌权人的更换,她最近脾气有点暴躁。
忙完正事后,苏旭清点财产,按惯例三七分,把贾政一房扫地出门了。
贾母不愿意,对族人哭诉说他不孝,威胁他要是把政儿分出府,那就干脆送她回金陵去。
苏旭完全不带怕的,说出嫁从夫,父死从子,等分完家他就和贾政一起送贾母回金陵,从此一家人都在金陵安居。
贾母不敢相信儿子这么冷漠无情,只能假装被气晕过去,她可不想回金陵,金陵穷乡僻壤哪能和繁荣昌盛的京城比。
且一旦回金陵,贾政的官职可就保不住了。
等贾政一家被扫地出门时,来见证的族老也没有说什么,他们都依附宁荣两府生活,大事上谁最有话语权就应和谁。
当然对贾母被气晕的事也不会对外说,贾氏出不孝子,那家族的名声就坏了。
苏旭又整顿了贾代儒掌管的学堂,这么多年竟没能教出个有功名的族人来,真庸碌无为。
先从京城找了多名无心进考的童生、秀才、举人来贾家学堂教书,又把贾代善的亲兵塞进去,充当武教练。
规定七天一小考,一月一大考,前十名有银两奖励,连续三个月考试垫底就逐出学堂。
又请秦梦瑶从宫中要些到了年岁的嬷嬷,辟出另一地,给女孩当学堂,教些管家、刺绣、礼仪等。
王氏知道自已请不来宫中嬷嬷,很乐意让元春去女学堂进学。
因苏旭的两个儿子作为公主之子,可以到宫中上学,原先府上空出的一个国子监名额就留给了贾珠。
实际上,国子监的监生有两类人,一类是凭自已本事考上的,勤奋好学;一列是勋贵子弟进去镀金,无所事事。
但贾珠属于勋贵,又笃学不倦,导致两边都融不进,时常受到排挤。
加上贾政把自已考不上功名的压力给到贾珠这里,日日叮嘱其要韦编三绝,长年累月的精神紧绷下,贾珠成了个名副其实的病弱书生。
虽然贾珠有读书的天赋,但这又不是他儿子,请安时提醒一句,见他自已不重视那就算了。
苏旭带上秦梦瑶和在宫中读书的两个儿子,一路游山玩水抵达金陵。
强硬要和金陵贾氏分宗,但这里的贾氏族人起初均不同意。
他们在金陵借着京城贾氏的势狐假虎威,没人敢招惹,一旦和京城分宗,谁还把他们放在眼里。
但苏旭以贾家在金陵的一千多亩祭田和几个庄子为交易,让人同意分宗。
金陵贾氏族人见钱眼开,一千多亩祭田不算多,但因祖上是开国功臣,田地的位置极好,且连成一片,有价无市,更不要说收益不菲的庄子了。
也有眼光长远的,觉得分宗不妥,但人小甚微,不起作用。
于是苏旭又安排道士做法,将属于他们这一脉的祖先迎到京城预先选好的祖地。
因已将家族户籍正式迁至京城,贾璋、贾珠、贾玠三人无需回金陵考试,直接在京城考。
贾璋天赋极高,一路顺风顺水,现在已经是举人了,名次靠前,下一届会试有望折桂。
贾珠倒是乡试未过,仅是秀才。
贾玠因年岁小,才过童生。
这几年,贾家学堂倒也出了几名童生,聊胜于无。
贾璋、贾珠有功名在身,也到了娶妻的时候。
贾璋是举人,又有爵位继承,还是公主之子,在婚姻市场上还是很抢手的。
苏旭和秦梦瑶商量一番后决定为他定下吏部尚书的嫡长女。
而贾珠这里贾政和王氏有争议。
国子监祭酒李守中对贾珠很赏识,贾政对此很满意。
但王氏不同意,文官之女,嫁妆浅薄,不能娶。
自从被分出来后,贾政附庸风雅花销甚大,她又不会经营产业,家资已缩水不小。
要娶就应该娶勋贵出身的,嫁妆丰厚。
可惜她娘家的侄女熙凤比珠儿小几岁,倒是与大嫂家的贾玠年岁相符。
但贾政大男主主义,和李守中饮酒时就互送信物,私下就定下双方儿女的亲事。
这可把王氏气得够呛,李纨还未进门就讨了婆婆的不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