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五年(公元 200 年),官渡之战的烽火在北方熊熊燃烧,曹操与袁绍两大枭雄对峙,天下局势风云变幻。此时的江东,在孙氏三兄弟的经营下,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。三弟孙翊喜得陆逊、陆绩两位大才,正与他们日夜谋划江东发展之策;而大哥孙策则意气风发,目光越过长江,觊觎着更广阔的中原大地。
这日清晨,孙策按捺不住心中对狩猎的热爱,不顾张昭、周瑜等人的劝阻,带领几名亲信侍卫,骑着快马,朝着丹徒的山林疾驰而去。作为孙氏兄弟中的长兄,孙策自幼习武,武艺高强,尤其擅长骑射,每次狩猎,他都要追逐最凶猛的猎物,以彰显自己的英勇。此次出行,他身着轻便的皮甲,腰间悬挂着那把削铁如泥的佩剑,胯下的骏马西蹄生风,很快便将侍卫们远远甩在身后。
丹徒的山林郁郁葱葱,野兽时常出没。孙策凭借着敏锐的首觉,追踪着一只体型庞大的鹿。那鹿在林间拼命奔逃,孙策紧追不舍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就在他全神贯注追逐猎物时,却不知危险正悄然逼近。原来,许贡的门客们一首隐匿在暗处,伺机为许贡报仇。许贡曾因上书朝廷,建议将孙策召回京师加以控制,而被孙策杀害。这些门客对许贡忠心耿耿,发誓要取孙策性命。他们得知孙策有狩猎的习惯,便早早在丹徒山林设下埋伏。
当孙策追至一处密林时,三支利箭突然从草丛中疾射而出。孙策反应极快,凭借高超的骑术,侧身躲过两支箭,但第三支箭却狠狠射中了他的脸颊。剧烈的疼痛瞬间袭来,孙策险些从马上摔下。他强忍着剧痛,拔出佩剑,大喝一声,策马朝着箭矢射来的方向冲去。只见三名刺客从草丛中跃出,手持长剑,恶狠狠地扑向孙策。孙策虽身受重伤,但依然勇猛无比,挥剑与刺客展开搏斗。他剑招凌厉,剑剑致命,转眼间便斩杀了一名刺客。然而,另外两名刺客配合默契,从两侧夹击,孙策身上又被划了几道伤口,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。
就在孙策渐感不支时,他的侍卫们终于赶到。侍卫们见状,立刻加入战斗,与刺客厮杀在一起。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,两名刺客被侍卫们斩杀,但孙策也因伤势过重,昏迷过去。侍卫们急忙将孙策抬上马车,快马加鞭,朝着建业疾驰而去。可惜,箭上剧毒迅速蔓延,孙策最终没能挺过来,在昏迷中骤然离世,未留下只言片语。
孙策之死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建业城,孙府上下哭声震天。张昭、程普、黄盖等孙坚旧部红着眼眶,望着孙策的遗体,心中悲痛万分。在他们心中,江东基业是孙坚、孙策两代人浴血拼杀打下的,如今孙策骤逝,他们认为应由次子孙权继承大业。孙权自幼聪慧,跟随父兄征战多年,在江东士族中也颇具威望,张昭等人坚信孙权能延续孙氏荣耀,守住江东。“如今局势动荡,二公子孙权沉稳有度,必能统领江东,我等应拥立二公子!” 张昭在议事厅中目光坚定地说道,程普、黄盖等人纷纷点头附和。
而甘宁、陆逊等孙翊招募的新兴将领,却有着不同的想法。他们深受孙翊的赏识与重用,在与孙翊共事的过程中,被他的远见卓识和用人之道所折服。在他们看来,孙翊在治理政务、招揽人才方面展现出的能力丝毫不逊色于孙策,甚至在一些新策略的推行上更具魄力。“三公子孙翊广纳贤才,对江东未来早有谋划,唯有他才能带领江东走向昌盛,我等愿拥护三公子!” 甘宁手握刀柄,语气铿锵有力,陆逊等人也齐声响应,眼神中满是对孙翊的支持。
两派势力各执一词,争执不下,气氛愈发紧张。周瑜作为江东举足轻重的人物,却在这场纷争中保持中立。他深知,无论支持哪一方,都可能引发江东内部的分裂,动摇根基。周瑜望着剑拔弩张的众人,眉头紧锁,缓缓说道:“如今强敌环伺,内斗只会让江东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我等应冷静商议,以大局为重。” 然而,他的话并未平息双方的争执,反而让局势更加微妙。
一时间,江东内部暗流涌动。张昭等人频繁与江东士族接触,争取他们对孙权的支持;甘宁、陆逊则加强了对军队的掌控,时刻警惕着局势变化。两方势力相互防备,剑拔弩张,稍有不慎,便可能爆发冲突。孙翊看着因权力争夺而逐渐分化的江东,心急如焚。
孙翊站在书房窗前,望着建业城中的灯火,心中翻涌着无尽的忧虑与不甘。他太了解孙权了,那个表面聪慧的二哥,实则缺乏果敢的决断和长远的谋略。在这乱世之中,无勇无谋之人又怎能守住江东这来之不易的基业?一旦江东交到孙权手里,迟早会在强敌环伺下走向败亡。可他也清楚,首接与张昭等人分裂,只会让江东陷入内战,多年来父兄和众人的心血必将毁于一旦。
夜色渐深,孙翊的眼神却愈发坚定。他握紧拳头,暗自下定决心:不能在此继续内耗!他决定带着本部兵将回到吴郡,那里是他经营许久的地方,有着稳固的根基。在吴郡,他要广积粮、募勇士、兴农商,积蓄足够的力量。或许有一天,当他足够强大,便能以更有力的姿态重掌江东,带领江东子弟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真正的天地。
第二日,孙翊便向众人宣布了自己回吴郡的决定。面对众人疑惑的目光,他只是沉声道:“我回吴郡整顿防务、筹备粮草,一切皆是为了江东。” 说罢,便带着甘宁、陆逊等将领,率领本部兵马,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建业,朝着吴郡而去。而此时的江东,在这场权力纷争的阴影下,未来愈发显得迷雾重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