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汀兰港商队护卫军的声名远扬,越来越多的商队选择租赁护卫服务,江东的贸易版图也在不断扩张。一支满载江东特产,诸如海盐、丝绸、漆器的大型商队,在五艘护卫战船的护送下,沿着海岸线朝着青州方向进发。青州部分区域处于袁绍势力范围,此地商贸繁荣,商队计划穿过渤海湾的部分海域,首达青州港口,与当地商人交易获利。
出发前,商队首领赵广特意前往汀兰港护卫调度衙门,仔细确认航行路线与注意事项。孙翊亲自接见了他,面色凝重地叮嘱道:“此次北上,要途经袁绍地界。袁绍势力庞大,麾下将领骄横,你务必小心行事。若遇冲突,切不可轻举妄动,立刻派人回报。” 赵广连连称是,带着商队与护卫军浩浩荡荡启程。
当护卫战船行驶至渤海湾靠近青州的海域时,远处突然出现数艘高悬 “袁” 字大旗的战船,快速驶来并呈扇形将江东商队护卫战船拦住。袁绍麾下大将蒋义渠立于主舰船头,眼神锐利如鹰,手持长枪大声喝道:“来者何人?此乃袁公辖地海域,未经通报,竟敢擅自闯入!”
商队护卫军统领、水上护卫军偏将吴凯见状,连忙站到船头,抱拳行礼,高声回应:“将军息怒!我等乃江东汀兰港商队护卫,护送商队前往青州交易,愿按规矩缴纳过路费,还望将军通融。” 蒋义渠却冷笑一声,不屑道:“规矩?袁公早有命令,非我冀州、青州船只,不得随意在这片海域航行。江东孙氏野心昭著,谁知道你们是不是借着商队名义窥探我军虚实?速速离去,否则休怪我军无情!”
双方僵持不下,气氛瞬间剑拔弩张。吴凯牢记孙翊的叮嘱,强压下心中怒火,不断解释商队并无恶意。然而蒋义渠根本不听,突然大手一挥,麾下战船立刻摆出进攻阵型,弓箭手张弓搭箭瞄准江东战船。一名袁绍军士卒更是率先射出一箭,箭矢 “嗖” 地一声,擦着江东护卫战船的船舷飞过,在木板上留下深深的箭痕。
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江东护卫军,船上士卒纷纷抄起武器,弩炮也对准袁绍战船,只等吴凯一声令下便要还击。吴凯青筋暴起,大声怒吼:“都给我稳住!不得擅自行动!” 同时,他急忙派一名亲信驾着小船,快马加鞭返回汀兰港,向孙翊禀报此事。
消息传回汀兰港,孙翊立刻召集甘宁、徐盛等将领紧急商议。甘宁猛地一拍桌子,怒目圆睁:“三公子!袁绍欺人太甚!末将愿率二十艘战船,北上杀得他们片甲不留,让他们知道我江东儿郎的厉害!” 徐盛却神色冷静,他皱眉分析道:“兴霸不可冲动。袁绍如今坐拥冀州、青州、幽州、并州,兵强马壮,势力远超我江东。且如今曹操与袁绍表面联盟,若我们贸然开战,极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,还请三思。”
孙翊在厅中来回踱步,沉思许久后说道:“文向所言极是。袁绍势大,此时开战对我们极为不利。但此事若不妥善解决,日后我江东商队在北方海域将再无立足之地。我决定修书一封,派使者前往邺城,向袁绍说明情况,以图和平解决。”
孙翊亲笔撰写书信,言辞恳切又不失分寸,详细解释了商队途经的缘由,同时表示愿意为此次可能产生的误会致歉,并准备献上江东特产作为赔礼。他还特意挑选了能言善辩的谋士陈松作为使者,带着礼物星夜兼程赶往邺城。
而在渤海湾海域,局势愈发危急。蒋义渠见江东护卫军不肯撤离,下令战船步步紧逼,将五艘江东护卫战船团团围住。吴凯则指挥江东战船结成紧密的防御阵型,弩炮、弓弩蓄势待发,双方战船相距不过数丈,连彼此士卒的面容都清晰可见,空气中弥漫着一触即发的火药味。
好在关键时刻,袁绍的命令终于传来。原来袁绍收到孙翊的书信和礼物后,与麾下谋士商议。谋士审配认为:“主公如今正与曹操共图大业,不宜多生事端。江东孙氏虽有野心,但距离我军尚远,若能借此机会示好,或许能为日后布局留有余地。” 袁绍权衡利弊后,决定息事宁人,斥责蒋义渠行事莽撞,命他放行。蒋义渠虽满心不甘,却也只能无奈撤去包围。
商队最终得以继续前行,顺利抵达青州完成交易。但此次事件并未就此了结。袁绍麾下不少将领对江东战船进入其海域一事耿耿于怀,多次向袁绍进言,要求加强沿海防御,严禁江东船只靠近。江东这边,众多将领也咽不下这口气,纷纷请战,要求给袁绍一点颜色瞧瞧。
孙策将孙翊召至吴郡商议对策,他看着地图,面色严肃道:“老三,袁绍此次虽放行,但态度傲慢。若不妥善处理,日后我江东商队在北方的贸易将困难重重。” 孙翊冷静分析道:“大哥,袁绍势大,强攻不可取。我听说袁绍素有大志,礼贤下士,广纳人才。我们可再次派遣使者,携带更多珍贵礼物,以及江东文人撰写的文章,向袁绍表达合作之意,提议共同维护北方海域的贸易秩序,如此或许能化干戈为玉帛。”
孙策点头同意:“此计可行。但我们也要加强水师训练,以防袁绍反悔。” 不久后,孙翊再次派出使者,这次不仅带去了精美的海盐、上等丝绸,还有江东名士所作的诗词文章和兵法心得。使者见到袁绍后,转达了孙翊的友好意愿,并提出双方可以划定海上贸易区域,互相开放港口,共同打击海上盗匪。
袁绍对江东送来的礼物和文章颇感兴趣,尤其是兵法心得,让他反复研读。经过一番商议,袁绍同意与江东进行谈判。双方约定在靠近渤海湾的一处中立岛屿举行会谈,孙翊亲自带队前往。会谈中,双方就商队通行、贸易区域划分、联合剿匪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,最终达成协议:江东商队可在缴纳高额赋税的条件下,在指定海域通行;袁绍势力的商队也可前往汀兰港贸易;双方共同出兵,清剿渤海湾的海贼。
协议签订当日,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掠过临时搭建的议事帐篷。袁绍方代表郭图抚着山羊胡,意味深长地望向孙翊:“孙三公子果然有魄力,只是这海上盟约,还需双方以诚相待。” 孙翊将刻着双方印信的竹简收入袖中,微笑回应:“袁公与我孙氏皆为乱世豪杰,携手共济方是长远之道。” 但他余光瞥见郭图身后的武将们交头接耳,手握剑柄的指节泛白,空气中仍弥漫着未尽的火药味。
消息传回邺城与吴郡,引发截然不同的震动。袁绍帐下,沮授捧着协议文书眉头深锁:“主公,江东远在千里却主动示好,此中必有深意。渤海湾虽非我军核心,但商路赋税……” 话未说完,颜良己按捺不住:“末将早说该踏平那些江东鼠辈!如今反倒要分他们一杯羹!” 袁绍抬手止住争论,目光投向地图上的渤海湾:“暂观其变。若孙氏敢违背盟约,冀州铁骑定叫他们有来无回。”
而在江东,张昭反复推敲协议条款,在烛火下对孙策低语:“三公子此举虽解燃眉之急,但高额赋税恐成商队重负。且袁绍素来多疑,此约恐如薄冰。” 孙策却将酒盏重重一放:“先稳住北方商路再说!命甘宁加强沿岸布防,真到撕破脸那日,我们也不惧!”
周边诸侯对这份突如其来的盟约议论纷纷。曹操在许昌听闻消息,着手中的棋子笑道:“袁绍与孙氏竟能坐下来谈,看来这天下,要更热闹了。” 而荆州刘表则冷哼一声:“哼,利益之交,岂能长久?且看他们几时反目。”
协议生效首月,便有三艘袁绍商队的货船驶入汀兰港。当满载着冀州皮毛、并州铁器的船只靠岸时,码头上的江东商人既好奇又警惕。孙翊特意到场巡视,却发现货箱夹层里藏着几卷冀州地形图。他不动声色地将图纸收走,当晚便修书提醒袁绍:“盟约初立,望彼此坦诚。” 袁绍的回信同样暗藏机锋:“误会而己,望孙公子莫要多心。”
表面的和平下,暗流涌动。袁绍暗中增派渤海湾守军,将部分战船伪装成商船;江东则在汀兰港扩建船坞,日夜赶造新型战舰。孙翊站在新建的瞭望塔上,望着往来商船的灯火,对身旁的徐盛叹道:“这一纸盟约,不过是给我们争取些时间罢了。袁绍不会容我们在北方做大,我们唯有变强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” 海风呼啸而过,吹得战旗猎猎作响,仿佛在预示着,这短暂的和平,终将被更激烈的风暴所取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