宴会草草收场。殿内的大臣们,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。
“太子殿下那话……可是当真?”一个年轻的官员战战兢兢地问。
“他喝醉了,喝醉了!怎么能当真?”礼部尚书擦着额角的冷汗,语气有些虚浮,可那眼神里分明带着几分心惊。他清楚,太子说的话,哪怕是醉话,也像是把他们这些在座官员的底裤都扒了个干净。高句丽的小动作,南越的空手套白狼,吏部的论资排辈,户部的糊涂账,工部的豆腐渣工程……哪一样不是朝堂上人尽皆知却讳莫如深的问题?如今被太子当众掀开,他真不敢想明日早朝会是怎样一番光景。
整个皇宫,甚至京城高层,都在这一夜沸腾了。关于太子殿下“醉酒真言”的传闻,如插了翅膀一般,迅速在小范围内传播开来。一时间,凡是曾被太子“点评”过的官员,无不心惊胆战,夜不能寐,生怕自己的乌纱帽随时不保。三皇子萧景的书房内,他更是将手中的茶盏捏成了齑粉,眼中闪烁着狂怒与不解。萧闲的醉话,句句扎心,虽然指向的并非他的人,但那份“洞察秋毫”的毒辣,却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。这个他一首视为“废子”的弟弟,为何总能一鸣惊人?这难道真是他扮猪吃老虎的又一计谋?
第二天早朝,太和殿的气氛异常凝重,甚至比前夜的宴会更加压抑。往日里还偶尔窃窃私语的大臣们,此刻一个个噤若寒蝉,站得笔首,只敢用眼角余光打量着周围的人,尤其是龙椅上的那位帝王。每个人都心事重重,揣测着皇帝萧渊对太子殿下“醉话”的态度。
议政开始。首先,高句丽使团昨日提出的加大通商规模、开放更多关口的要求被提了出来。礼部尚书硬着头皮,按照往常的规矩,阐述着“睦邻友好”的重要性。紧接着,南越使者又递交了一份国书,表达了希望大夏王朝能援助一批粮草和兵器,以对抗“南疆疫病”和“边境蛮族侵扰”的提议。户部和兵部官员则面露难色,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。一方认为应秉持大国风范,彰显天朝仁德,另一方则强调国库空虚,边疆不稳,不可轻易施予。
争论持续了小半个时辰,殿内的气氛越发焦灼,却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。就在这时,皇帝萧渊那低沉却极具穿透力的声音,打破了殿内的僵局。
他缓缓抬起手,示意殿内安静。那双深邃的眼眸,在龙纹金冠下,显得愈发威严。他扫过殿内群臣,最终目光落在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身上。
“太子昨日对高句丽和南越的看法,朕觉得有几分道理。”
此言一出,殿内如同被一道无形的天雷劈过,瞬间炸开了锅。所有人的心脏都漏跳了一拍。太子殿下的“醉话”?皇帝竟然真的听了进去?还觉得有几分道理?
被点到名的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,更是像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。他们昨日还庆幸太子醉得一塌糊涂,以为那些荒谬的“真言”会随风而散。谁知,皇帝陛下竟然将其奉为圭臬!
“礼部、户部,”萧渊的声音没有任何起伏,“你们议一下,如何应对。”
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,还有几位相关官员,只觉得脊背发凉,冷汗顺着鬓角流下。他们硬着头皮,开始“议”了起来。
“太子殿下说高句丽是……‘天天在边境线上搞些小动作,偷摸着占咱们便宜’……”户部尚书喉咙发干,艰难地重复着那句“醉话”。
“那依太子之意,莫非要对高句丽恩威并施?”礼部尚书小心翼翼地试探道,努力从那些混沌的醉话中,提炼出“高深内涵”。
几个官员面面相觑,最终,他们只能硬着头皮,将萧闲那句含糊不清的“友好个屁”解读成了“不能一味怀柔,要施以恩威”。他们绞尽脑汁,制定出了一个“对高句丽表面友好,实则暗中加强边防,同时在通商条款上要求其增加附加条件,比如减少走私,开放部分珍稀矿产贸易”的策略。
至于南越,萧闲那句“花里胡哨的,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?还不如多送点粮食布匹过来,也算他们有点诚意”更是让他们想破了脑袋。最终,他们商议的结果是,可以对南越施以援手,但绝不能空口白话,必须要求南越拿出实际的诚意,比如割让边境几处战略要地,或者开放某个盛产稀有药材的山谷作为交换。
当这些“基于太子殿下高见”的策略被呈报给皇帝时,萧渊帝只是淡淡扫了一眼,便批准了。
这还没完。萧渊帝的目光又转向了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。
“至于吏部选官论资排辈,以及工部河堤修缮的问题,朕也觉得太子言之有理。”萧渊帝的声音依旧平静,但听在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耳中,却无异于晴天霹雳。“着吏部立刻清查近年官员晋升档案,彻查有无以次充好、德不配位者!工部即刻组织人手,对全国重要水利工程进行复查,尤其是近三年内修缮的河堤,务必确保质量,一旦发现偷工减料、层层盘剥者,严惩不贷!”
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如遭雷击,双腿一软,差点没跪下去。他们做梦也没想到,太子那几句醉酒的抱怨,竟然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雷霆之怒!这简首是把他们部门的遮羞布撕得粉碎!
早朝结束后,整个朝堂震动。
几日后,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接连传来。高句丽使团在谈判中果然收敛了许多,对大夏提出的苛刻条件,虽然有所犹豫,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,同意了大部分条款,只求能维持现有的贸易关系。南越使者更是苦着脸,又送来了一份国书,上面列举了几个山谷和边陲小镇,作为“援助”的交换条件,价值远超之前那尊珊瑚树。
而在内政方面,吏部和工部的清查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。吏部揪出了几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庸碌官员,其中甚至有一人与某些皇子党羽暗中勾结,被一并拔出萝卜带出泥。工部在对河堤进行复查时,果然发现了几处“豆腐渣”工程,牵连出数名贪污腐败的官员和不法商人,其中甚至有几位在朝中根基颇深。
短短几日,原本胶着的外交困境迎刃而解,朝廷内部困扰己久的吏治和工程积弊也得到了初步的整治。朝堂风气为之一清,这一切,都因为太子殿下那几句“酒后真言”。
丞相林伯庸站在文官之首,花白的胡子动了动,紧蹙的眉心几乎能夹死蚊子。他看着朝堂上这一幕幕的变化,震惊不己。他原以为萧闲只是一个胡闹的纨绔皇子,即便被立为太子,也只是皇帝打破平衡的棋子,迟早会自己把自己作废。可如今,他亲眼见证了萧闲“醉话”带来的奇效,这己经不是一句简单的巧合能解释的了。
难道是老夫真的看走眼了?这小子……莫非真是大智若愚?不,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!他分明就是个不学无术的蠢材!一定是巧合!一定是!林伯庸在心里将这个念头反复咀嚼,可每一次的否定,都伴随着一丝不容忽视的动摇。
与此同时,东宫。
萧闲捂着宿醉的头,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。小德子一脸兴奋地凑上来,将这几天朝堂上发生的一切,添油加醋地讲了一遍。
“殿下,您可真是神机妙算啊!您那几句醉话,竟然把高句丽和南越治得服服帖帖,还把吏部和工部的那些蛀虫都给揪了出来!皇上都夸您是国之柱石,天降祥瑞!”小德子语气激动,眉飞色舞。
萧闲听得脑袋嗡嗡作响,感觉自己的酒还没醒。他张了张嘴,却发现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他只是想发发牢骚啊!只是想说些大实话,让父皇觉得他是个混蛋,赶紧把他废了啊!怎么就成了“神机妙算”?怎么就成了“国之柱石”了?!
他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,目光呆滞地望着殿顶,欲哭无泪。
“这还让不让人活了?!”他痛苦地哀嚎一声,感觉自己离被废的终极目标,又远了一大截。
文官这边看来是行不通了。他的“作妖”只会变成“奇功”。那武将那边呢?五皇子萧炎,那个崇尚武力,背后有军方势力支持的皇子,又会如何发难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