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的苦事

第四十五章 鸟尽弓藏的制度

加入书架
书名:
历史上的苦事
作者:
减重60斤
本章字数:
4908
更新时间:
2025-06-13

功成之日,危机之始。“韩信、彭越、英布,皆诛。”

这不是巧合,这是命运——确切地说,是制度决定的命运。

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上,无数为国家打下江山、拼出江山的人,最终却没有享受江山。不是削权,就是流放,运气不好的,一家老小一起抄了。为什么?他们做错了什么吗?

不,他们最大的问题,就是“功劳太大”。

而这,恰恰是他们必须死的理由。

咱们从头说起。

功臣这个词听起来挺光荣,其实在皇帝眼里,功臣是把双刃剑。你有多大的功劳,就意味着你在百姓和军队心中有多大的声望,而这恰恰是皇权最怕的东西。

我们拿汉高祖刘邦的“功臣清洗”说起。

刘邦打天下,不是一个人干的。韩信、彭越、英布、萧何、张良、樊哙……一个个都堪称功勋卓著。

但江山坐稳了,刘邦做的第一件事,不是奖赏他们,而是一个一个“收拾”他们。

韩信:被封为“齐王”“楚王”,后被削权为“淮阴侯”,最终被吕后和萧何联合“诛于长乐宫钟室”。

彭越:被封为“梁王”,后因“谋反”罪名,腰斩于市,并“夷三族”。

英布:从楚地起义,到追随刘邦南征北战,最后也被逼反,战死。

萧何:因权势太重,晚年被刘邦怀疑“有异志”,软禁多年。

张良:功成身退,隐居不出,才是少数善终的那一个。

刘邦是个什么人?流氓起家,知道功臣的可怕。

他心里清楚,功臣不是亲戚,也不是自己家人,他们一旦有了野心,没人能挡住。

你要问刘邦,“那他们不立功你能打下天下吗?”

他说:“那打完天下你不就该退了吗?”

你看,问题的核心来了——在皇权体制下,“立功”的背面就是“立威”,就是动摇皇权。

皇帝和功臣是什么关系?一开始,是“你死我活”的合作伙伴,等敌人灭了,就变成了“你活我不稳”的潜在对手。

这不是个别皇帝的问题,这是所有皇帝都逃不开的心理陷阱。

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后,做了件非常经典的事——洪武年间“胡蓝之狱”,诛杀了数百名开国功臣,连朱元璋自己的发小、结拜兄弟都没放过。

——徐达侥幸善终,是因为病死得早。要是多活几年,估计也活不过洪武二十年。

朱元璋说得也很清楚:“功臣者,有功于国而无益于社稷,利其始而害其终。”

简单翻译:你帮我打仗可以,天下是我的,不是你们这些人分的。

他设了“锦衣卫”密探,建“诏狱”,连李善长这种丞相级别的人物,也因“通敌谋反”被一锅端。

这不是心理变态,这是制度的本能反应——开国皇帝最怕的,就是自己的江山还没热透,就被“合作伙伴”篡了。

据《明史》记载,朱元璋在位三十年间,以各种名目诛杀的开国将领及其亲族超过15000人。

当时有句话流传:“建国功臣,十死七八。”

你问为啥这么狠?因为皇帝怕。你一动兵,谁挡得住?与其等你动,不如我先动手。

咱们现代国家,讲究三权分立、宪政制衡,军权和政权不能一家独大,权力互相牵制。可在中国古代,皇帝是绝对中心。

你想啊,一个国家,皇帝一人说了算,军队归他管,官员归他封,百姓归他治,他还是“天子”,说你谋反你就谋反,说你是罪人你连喊冤的门都没有。

这种政治结构下,一旦哪个功臣手握兵权、人望高、关系广,那他就是一个“活炸弹”。

除非他自己“急流勇退”,否则,不死才奇怪。

岳飞忠不忠?忠!

但宋高宗还是赐了他“十二道金牌”,最后莫须有罪名杀了他。

为什么?

因为岳飞的军功太大了,岳家军号称“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掳掠”,在北方百姓心中声望比皇帝还高。

皇帝怕了。他怕岳飞一旦打回来,是不是还愿意“尊宋为君”?如果不愿意怎么办?他有兵、有民望、有威信,朝廷根本压不住他。

所以,“莫须有”,就成了历史上最悲哀的判词。

我们总结下功臣的两种结局:

早死,悲剧——如韩信、岳飞,临阵被杀或背后下手。

晚死,危险——如李世民手下的长孙无忌,哪怕当了丞相,还是被逼自尽。

你要问,那有没有善终的?有!但得满足几个条件:

主动退隐(如张良)

不问政事(如汤和)

不结党、不养兵、不提建议

一句话:“你别太能干,更别有存在感。”

皇帝要的不是参谋,是“顺从”。

我们不能光批评皇帝“狠”,其实皇权制度决定了他们必须这样干。

你想想,古代是啥制度?“家天下”。皇帝的江山是要传给儿子的。

问题来了:你能驾驭得住这些功臣,你儿子行不行?

很多时候,皇帝削权不是为自己,是为儿子铺路。

李世民非常信任房玄龄、杜如晦。但贞观后期,他逐步减少他们的权力分工,把军权、人事权、财政权都分散,不再集中在功臣手里。

这不是不信任,是制度安排。他要为李治(即唐高宗)交出一套“干净的权力班子”。

即便李世民这样英明的皇帝,也不敢“放养”功臣到老。

既然制度性“鸟尽弓藏”无法改变,那功臣该怎么活命?

古人也总结出一套“功臣生存法则”:

功成而退:张良是最典型,“留侯”之称,实则隐居种菜。

不掌兵权:像萧何,虽为相国,但不带兵。

不结党营私:别和其他功臣组团,单飞安全系数高。

保持“愚忠”姿态:不管皇帝多昏,多说“圣明”。

我们再看刘备临终安排,把后事交给诸葛亮,让他“辅佐刘禅”。但诸葛亮并不敢拥兵自重,而是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己”,一首活得像个“政务官”,不是“领兵将”。

他懂——只要不让人觉得你要“篡权”,你才有活路。

功臣的命,不在自己手里,在那个“坐在龙椅上”的人手里。

在中国古代,皇帝是制度的中心,是法、是天、是唯一的权威。只要这个制度不变,功臣不可能“功成身退就善终”。

当制度没有制衡,当权力无限集中,当“军权”不分家,当“功高震主”成为威胁,那功臣的命运,就早早注定了。

功成不退者,死。

功高不藏者,死。

皇帝宽容者,罕;猜忌者,多。

帝王最怕的,不是敌人,是“手握兵权的自己人”。

所以——

功臣的宿命,从不掌握在自己手里,而是握在那个“最怕被替代”的人手里。

皇帝是功臣的天,也是功臣的“阎王”。

真正决定功臣命运的,不是你立了多少功,而是——

皇帝,还用不用得着你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