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皇家海军学院的演武场上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海战”正在进行。徐海率领的“红队”操控着模型战船,在沙盘上与另一队“蓝队”展开厮杀。不同于以往的理论推演,这次演练加入了最新的吕宋海峡伏击战战例,还有朱厚熜亲自下令设置的“随机事件”。
“报告队长!‘敌舰’突然释放火船!”一名学员指着沙盘上的几个小木船模型,上面插着代表火焰的红旗。
徐海眉头一皱,迅速做出判断:“各舰散开,用舰载火炮拦截火船!‘先锋号’,你带两艘船绕到‘敌舰’侧翼,模拟沈会长的武装商船战术!”
“是!”学员们手忙脚乱地移动模型船,有的计算角度,有的标注风向。突然,场边的教官敲响了铜锣:“随机事件:东南风突然增强至六级,影响所有船只航速!”
“蓝队”队长立刻抓住机会:“全体顺风转向,炮击‘红队’旗舰!”
沙盘上顿时一片混乱。徐海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他想起朱厚熜在战报中批注的“临阵不乱,方为将才”,拿起小旗下令:“‘镇海号’主炮瞄准‘敌舰’旗舰水线,发射开花弹!其余船只组成雁形阵,利用风向差规避!”
“轰!”代表开花弹的石子准确命中“蓝队”旗舰模型,将其“击沉”。蓝队学员们发出一阵惋惜的感叹,红队则欢呼起来。
“停!”教官走上前,点评道,“徐海队在突发状况下反应迅速,能灵活运用实战战例,不错。但有一点失误——当风向突变时,不该让‘先锋号’单独行动,容易被各个击破。”
徐海躬身受教,额头己渗出细汗。这种融入实战元素的推演,比任何书本都更能锻炼人。他想起昨日收到的吕宋战报,那些海商和土著用鲜血换来的经验,此刻正化作沙盘上的制胜关键。
与此同时,在北京工部的火器作坊里,林文俊正在测试一种新式舰载火箭炮。这种被他称为“火龙出水”改良型的武器,用火药推进,能发射多枚火箭,专门用于对付密集的敌舰。
“林大人,这玩意儿能打多远?”一名老工匠看着架设在炮架上的火箭发射器,满脸怀疑。
“三百步!”林文俊指着远处的靶子,“而且是齐射!西班牙人要是敢排成纵队进攻,这玩意儿能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!”
他点燃引信,只见数十枚火箭呼啸着飞出,虽然精度不如后装炮,但覆盖范围极大,靶子区域顿时火光一片。林文俊兴奋地搓着手:“好!太好了!立刻生产一百架,优先装备南海舰队的快速攻击艇!”
在吕宋岛,陈武正在主持一场“战利品分析会”。土著首领们围坐在一起,看着地上摆放的西班牙滑膛炮零件和火绳枪。一名大明火器教官拿起一根炮管,用锤子敲了敲:“你们看,西班牙人的炮是整体铸造,容易炸膛。而我们的后装炮是分段加工,精度更高。”
拉贾指着一把火绳枪:“陈先生,这玩意儿比我们的短铳好用,就是点火太慢。”
“所以我们要改良,”陈武拿出一支大明最新式的燧发枪样品,“看,这是用燧石点火,下雨天也能用,射速比火绳枪快一倍!工部己经批量生产了,很快就会送来。”
土著首领们发出一阵惊叹,对大明的“神器”愈发崇拜。陈武趁机说道:“西班牙人的援军虽然被打退了,但他们肯定会再来。下次来的,就是他们最厉害的‘无敌舰队’了。我们必须抓紧时间,把所有部落都团结起来,建立统一的指挥。”
他展开一张吕宋全岛地图:“我己经派人联络南部的部落了。拉贾首领,你负责北部,我去中部,我们要在马尼拉周围建立一道‘火圈’,让西班牙人寸步难行。”
北京紫禁城,朱厚熜通过神识“参与”着这一切。他能“看到”海军学院的学员们在沙盘上成长,能“感知”到工部作坊里新武器的诞生,也能“听到”吕宋土著们团结的呼声。国运之力如同涓涓细流,不断汇入他的筑基气旋,让他感觉到金丹期的门槛越来越清晰。
“陛下,”黄锦捧着一份奏折进来,“福建巡抚奏报,民间海商请求组建‘护洋公所’,效仿海商公会,自备船只火器,护卫商船航线。”
朱厚熜接过奏折,浏览片刻,嘴角露出微笑:“好啊,看来吕宋海峡的胜利,让这些商人尝到了甜头。准奏!告诉他们,护洋公所归海商公会节制,所需火器工部按成本价供应,战后缴获的战利品,三七分成——公七私三。”
他知道,仅仅依靠国家力量发展海军是不够的,必须调动民间的积极性。海商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,会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战斗力,就像沈敬的武装商船那样。
“黄锦,”朱厚熜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南方的天空,“传旨给李昂,让他抽调一批有经验的军官,去海军学院担任教官。朕要让学员们知道,纸上谈兵终究是空,只有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,才能成为真正的海军将领。”
他顿了顿,眼中闪过一丝锐利:“另外,通知锦衣卫,密切关注澳门的葡萄牙人动向。西班牙人吃了亏,很可能会找葡萄牙人借道,甚至联合起来对付我们。远东的棋局,越来越有意思了。”
夜色渐深,皇家海军学院的灯房里依旧亮着灯。徐海和几名学员围在一起,正在研究一张最新绘制的吕宋海峡海图,上面详细标注了暗礁、水流和沈敬布设水雷的位置。
“徐学长,”一名学员指着地图上的一个标记,“这里标注的‘魔鬼三角’,听说沈会长的船队在那里遇到过怪事,连罗盘都失灵了。”
徐海笑了笑:“哪有什么魔鬼,不过是特殊的地磁现象罢了。陛下让我们研究这个,就是要我们明白,大海上不仅有敌人的炮火,还有自然的挑战。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,才能真正征服海洋。”
他拿起笔,在地图空白处写下一行字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;知天知地,胜乃可全。”这是朱厚熜亲自抄录给他的《孙子兵法》批注,此刻在灯光下,仿佛散发着智慧的光芒。
南海的波涛依旧汹涌,但大明的雏鹰们,正在风雨中磨砺翅膀。他们知道,一场决定远东海权归属的大战,正在悄然逼近。而他们,将是这场战争的主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