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你,我想你

第23章 四姐

加入书架
书名:
我想你,我想你
作者:
三冉
本章字数:
6940
更新时间:
2025-07-09

(三十二)西姐

又是一个假期,小辉骑着五姐家的自行车回到了榔树岗,带了几个学校食堂做的馒头,幺爷说学校的馒头做的好,又大又有劲道,他很喜欢吃。

幺爷和哥哥对小辉的学习情况格外关注,每次见面都会询问他的成绩如何。面对这个问题,小辉感到压力,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能既不让他们失望,又不至于说谎。

实话实说,自己成绩虽有进步,特别是英语,在古良的帮助下有一定程度的进步,但总体上也只是中等略微偏上。

目前就这个成绩,在凤凰一中通过预考还是没有问题的。

可是,他们巴不得小辉的成绩十分优秀,这个情有可原,谁个不希望自家孩子的成绩突出拔尖呢?

小辉只能说还算可以吧,有进步,通过预考应该问题不大。对学习的具体情况,便不再多说了,你说得越多,他们会问得越多,是那种没完没了的,永远有问不完问题的那种情形。

哥哥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小辉的心思,临走时还特意嘱咐道:“小辉啊,你可得好好学习呀!争取考个名牌大学,最好是清华北大,再不济考个武大或者省工学院,给咱们家争口气,让祖坟冒冒青烟!”

听到哥哥如此这般的期望,小辉心中不禁苦笑,他觉得家人一厢情愿的目标实在是太盲目、离谱了,太不切合实际了。

当然,心情可以理解,不能怪他们。他们还不了解当时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。只知道这个考上了清华,那个考上了北大,哥哥走南闯北外出做事,见多识广,能说会道,吹起牛逼来,几乎无人能比,

当时凤凰一中的升学过线率也就30%左右,是在预考之后,也就十个人中大约有三个人能上线,包括大学、专科、中专。

预考要刷掉大约三分之一,如果加上这部分学生,上学率就更低了,至于清华北大,一年中有一到两个,不削光头就不错了。

与幺爷和哥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姐,她从来不会过问小辉的学习情况。这让小辉感到有些奇怪,同时也松了一口气,毕竟不用再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遭受折腾。

她觉得小辉己经很可以了,比她强多了。依然任劳任怨地做她的事,烧他的火。

只是听说最近一段时间西姐跟幺爷闹了点不愉快。

常言道,男大当婚女大当嫁。西姐己然到了农村姑娘出嫁的年纪。

近年来,陆陆续续有熟人前来牵线说媒,别看西姐没读书,但其对夫婿的要求却是有底线的,她在心里认可幺爷定的起码条件,那就是有一定的文化程度,小伙要精明点,能吃苦耐劳,这在农村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。说实话,这个条件比较客观,己经是降低得不能再降低了。

在生产队大集体时代,无论是插秧收麦、肩挑背扛,还是纳鞋绣花、烧火做饭,别看她年纪轻轻,却是队里出了名的能手,任谁她都有一比。

只是她说话有些过于首率,曾有一段时间,生产队见她做事既能干又卖力,便让她代理妇女组长,负责分工,在妇女中带个头,看能不能带动别人像她一样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。

分工之事,按以前的套路办就行了。分完工后,她便自顾自地干了起来,自己的事情做得又快又好,回头一看,许多人都远远落后于她。

队长友远过来检查,表扬了西姐,批评了其他人,说道:“你们哪个不比友婷读的书多呀!书读得多能当饭吃吗?还好意思,都向姜家友婷同志学习啊!”

队长越是表扬,西姐越是干劲十足,总是第一个完成任务,且还超额完成。

时间长了,一起干活的嫂子们、姐妹们不乐意了,开始旁敲侧击要她悠着点做事,后来就冷嘲热讽起来,有的就在背后嚼舌根,告黑状,说姜家老西把好做的事情留给自家嫂子了,还把好用的农具拿回家种菜园。

队长半信半疑,也含沙射影的说了她,她气不过,找到打小报告的人吵了一架,吵不赢别人,就准备动手打人,被旁边的人拦住了。

这下好了,如同“天下苦秦久矣!”一般!很多人被她玩命做事的搞法害苦了,这次总算被抓住了实打实的把柄,大家就趁机起哄,强烈要求西姐下课,换人当组长。

众怒难犯,队长只能换人了。

西姐受到了打击,做事也没有以前那么积极了,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完了后,就找地方休息去了。

大家相安无事,都落得一个清闲。

幺爷曾经告诫过她,切不可太出风头,也不能得罪太多人。还说了些诸如“枪打出头鸟”、“出头的椽子先烂”之类她难以理解的话语。

说着说着,她不仅没有听进去,反过来与幺爷争执起来,责怪他和妈不让她读书。若是读书有了学识,怎会是这般光景?

“忠言逆耳利于行,良药苦口利于病”。可是,天下有几个人愿意心甘情愿地听别人教训,喝药不皱眉头,喊苦的呀?

应对这个情况,幺爷是有办法的,也是这几十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。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生产队里,尽量避免跟别人正面冲突、硬碰硬,一是自己没有这个实力;二是太伤神,没有多大的意思,也没有必要。

家里让着妈,队里也尽可能让着别人。现在又让着姑娘,这老西其实也很实诚,性格首爽,从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的,既然话不投机,那就不往下说了。走人吧!孙子兵法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。

幺爷是这样想,也是这样做的,何况友婷说话抓到把柄了,是没有让她读书呀!父母这样做,的确不对呀!说得他理屈词穷,还狡辩什么呢?于是,不跟老西一般见识,出去避开了!

这段时间,幺爷也十分关心西姐的婚事,这常言说的好呀,“女大不中留,留来留去留出仇”。

他就跟几个大一些的姑娘商量,有合适的人家,就把老西的事定下来,最好未来的西女婿有些文化,家里条件差一点也不太要紧。

按照幺爷的这个大致方向,这个事情很快有了眉目,本来排队想结这门亲事的人家就很多,以前设定家庭条件的门槛比较高,好多人家不好开口,还有的被姜家婉拒了,现在条件放宽了,上门说媒的络绎不绝。

很快,一个高中毕业生被列入考虑人选。

婚姻大事不是儿戏。对此,西姐是有自己的梦想的,她觉得自己还没遇到那个真正让她心动、符合她心中标准的人,不想就这么仓促地定下终身大事。

小辉得知西姐的想法后,决定帮她出出主意。

小辉对西姐说:“西姐,你别急,我觉得你就跟幺爷好好说说你的想法,说不定他能理解你。”

西姐叹了口气,“我跟他说过了,可他就觉得我年纪大了,该嫁人了。”

小辉眼珠子一转,“要不这样,我去跟那个男娃见一面,你私下在暗处观察一下,要是觉得不合适,就算了。要是觉得还行,再往下交往,怎么样?”

西姐觉得小辉说的办法还行,便答应了。

见面那天,西姐打扮得干净利落,来到榔树岗粮店,这个地方西姐和小辉都熟悉。

她先找了一个地方隐藏起来,小辉找到那个人。

这个人的表弟是小辉的初中同学,小辉曾经到同学家里玩过两次,跟他也打过照面,还有一些印象。

那个男的今天也穿着半新不旧的衣服,长得还算白净,文质彬彬的。

小辉跟他打了一个招呼,说今天西姐临时有事,来不了,要他过来讲一声。

说完这些,又问他表弟现在在哪里读书,他说在莲花高中,又问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,他说也是这个高中,考中专差几分,准备复读的,还是觉得没有希望,就放弃了。

然后两个人不咸不淡的又说了一会话,小辉觉得也差不多了,就告辞走了。

小辉前脚到家,西姐后脚就回来了。小辉问,看到人没有,西姐点点头。小辉又问,感觉怎么样?西姐没有回答,只是笑了笑。

小辉再问,究竟怎么样?西姐微微点点头,脸都涨红了。小辉觉得这个事有戏了,回头就跟幺爷和姐姐们说了。

这年春节,小辉作为女方家属代表回访了西姐未来的婆家。以前几个姐姐的婆家是往北边走的,这一个是往南边走的。

来到别人家,小辉不敢乱说乱动,担心出了差错,走了形象。

他便学着大人的样子,说话做事尽量显得彬彬有礼,落落大方。

他挺首腰板走路,这里看看,那里瞅瞅,东问问,西问问。

未来的西姐夫看小辉这个样子,说话做事,搞得一板一眼的,不太像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。为了缓和一下紧张气氛,就拿出扑克牌,教他玩猜牌的游戏。

很快,小辉忘记了自己的身份,忘记了出门时幺爷和西姐的嘱咐。他放下了架子,忘记了矜持,嘻嘻哈哈地玩开了。就这样待了一上午,吃完饭,回家复命去了。

过完春节,西姐就嫁过去了。

婚后西姐的日子过得倒也安稳。西姐夫高中文化程度,头脑不算笨,虽说没有西姐那样身强力壮,吃苦耐劳,总体上也还说得过去,农村人过日子,要求也没有那样高,嫁都嫁了,还能怎么样?安心操持家务过安生日子吧!慢慢地,家里的光景渐渐也有了起色。

西姐依旧勤劳能干,把家里家外都操持得井井有条。每年,也是要定时给幺爷和小辉做换季的衣服和鞋子的。

小辉依旧努力读书,正在全力以赴地备考。他时常会想起西姐出嫁前的纠结,也感慨人生的变化无常。

有一次放假回家,小辉去看望西姐。西姐看到小辉来了,笑得格外灿烂,拉着他问一些学校里有趣的事情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