权谋职场

第52章 单位里,靠谱比站队更重要

加入书架
书名:
权谋职场
作者:
浩炜
本章字数:
4892
更新时间:
2025-07-06

老家换村长那阵子,村口王大爷说过句话:"换灶不换锅,该烧的柴火照样烧。" 这话搁职场里也熨帖。好些人一听说领导要调走,要么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要么立马划清界限,其实都是没看透 —— 领导调来调去,就像戏台子换班主,戏还得接着唱,唱得好不好,全看你是不是那块料。今儿个咱就唠唠,领导调动时,咱该咋稳住阵脚。

别急着断了那根 "线":人脉是棵树,得慢慢养

(一)小杨的 "笨功夫"

西年前在茶水间,我亲眼见着市场部小杨给调走的老领导搬行李。那会儿全部门就他一个人帮着收拾东西,其他人要么躲在工位假装忙,要么背地里说他 "瞎巴结"。结果去年小杨跳槽,老领导在新公司给了他关键推荐,首接跨过三轮面试,成了区域经理。

这让我想起老家种槐树,春天栽下时看着不起眼,夏天就成了遮阳的好地方。职场人脉就像这槐树,得慢慢浇水施肥。小杨现在还保持着习惯:每月给老领导发封工作简报,遇到行业报告顺手转发,春节拜年从不发群消息,必定手写条祝福。老领导常跟人说:"小杨这孩子,靠谱。"

(二)维护关系的 "三不原则"

不搞突击式热情:别等有事了才想起老领导,平时路过他新办公室,顺道带杯咖啡;看到他朋友圈发了工作动态,留句 "张总这个项目解法真高明",比临时抱佛脚强百倍。

不聊是非聊专业:请教时别问 "新领导咋样",而是 "您当年在 XX 项目用的风险评估法,现在还适用吗",既显尊重又长本事。

不做信息孤岛:老领导调走前,小杨特意整理了份市场数据手册:"这是咱部门近三年的客户画像,您在新岗位说不定用得上。" 后来老领导说,这份手册成了他打开新局面的钥匙。

就像老主任说的:"人脉不是花名册上的名字,是别人想起你时,觉得你是块能扛事儿的料。"

别丢了那把 "火":交接期是块试金石

(一)小张的 "反套路"

去年去某公司培训,听说了小张的事。老领导刚宣布调走,新领导还没到岗,小张就干了三件事:把部门三年的项目文档按 "己结 / 进行中 / 待启动" 分类,用不同颜色标签标好重点;给每个同事手写了份协作备忘录,比如 "对接财务需注意发票三要素";主动给新领导发了封邮件,附了段 5 分钟的工作视频介绍。新领导到岗后,第一个提拔的就是他。

这让我想起老家的铁匠铺,新师傅来了,最先看重的不是谁喊得响,而是谁的锤头抡得稳。小张在交接期没闲着: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,把待办事项写在小黑板上;老领导走前,他特意做了份 "业务风险清单",连打印机常卡纸这种小事都标了应对办法。新领导说:"看小张的工作交接,就像看一本活的说明书。"

(二)表现的 "三板斧"

把收尾当开场:手头的项目哪怕只剩个尾巴,也要做到 "三个清楚":数据清楚、进度清楚、遗留问题清楚。就像财务部的李姐,老领导走时,她把每个账户的余额变动都做成了可视化图表,新领导接过手就能看懂。

把资料当礼物:整理工作资料时,多走一步。市场部的小王,除了交报表,还附了份 "客户沟通黑话指南":"张总爱用数据说话,汇报时先摆增长率;李总监看重落地细节,得说执行步骤。" 新领导夸他:"这比十份工作总结都管用。"

把汇报当桥梁:跟新领导第一次见面,别只说 "请多关照",而是 "这是目前正在跟进的三个重点项目,其中 XX 项目可能遇到 XX 风险,您看这样处理是否合适",既显主动又给领导台阶。

别松了那根 "弦":责任心是张长期饭票

(一)财务小姑娘的 "死心眼"

前年做咨询项目,遇到个叫小芳的财务姑娘。老领导调走那月,正赶上季度结账,好多同事心思都在 "站队" 上,她却跟往常一样:每天早上八点对凭证,下午三点核报表,连小数点后两位都不差。新领导来查账,发现她的账本比教科书还工整,当月就给她涨了工资。

这让我想起老家的账房先生,不管换了多少任东家,账本永远记得清楚。小芳说:"账是给自己记的,不是给领导记的。" 她有个小本本,记着每个报销人的习惯:"王哥爱贴歪发票,得提醒他对齐;李姐报销快,优先处理。" 新领导说:"这样的员工,给十个都不够。"

(二)坚守的 "西个不"

标准不降低:老领导在时,你的报表是 A+,走了也得保持 A+。就像技术部的老赵,老领导调走后,他还是坚持每天写技术日志,后来日志成了部门培训教材。

节奏不乱套:别因为领导换了就打乱工作节奏。行政部的小刘,每天早上泡好茶、整理好会议室,新领导来了三个月才发现,这习惯跟老领导在时一模一样。

责任不推诿:遇到跨部门协作,别想着 "等新领导来了再说"。销售部的大刘,老领导走后,依然主动跟进客户投诉:"这事我牵头处理,有进展及时跟您汇报。" 新领导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

热情不降温:对工作的热情,不该随着领导走而减少。就像客服部的小吴,老领导调走后,依然每天多接三个客户电话,她说:"客户认的是公司牌子,不是某个领导。"

老主任的 "靠谱经":职场里最硬的靠山是自己

退休的老主任,曾在办公室挂过一幅字:"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,流水的领导铁打的心。" 他常说:"领导调来调去,就像村里换了个挑水的,井还是那口井,水还是那么甜。"

去年公司架构调整,好几个部门换了领导,唯有行政部的王姐稳如泰山。她的秘诀就仨字:"按规矩来"—— 报销流程没变过,会议记录没漏过,就连给领导准备的资料,永远比约定时间早半小时。新领导说:"有王姐在,部门就像上了发条的钟,不用操心。"

给大家个实在建议:领导调动时,咱就做好三件事:跟老领导道声谢,给新领导递份 "投名状",最重要的是,把自己变成 "免检产品"。甭管是谁当领导,看到你就觉得 "这事交给他,放心",这才是职场里最硬的靠山。

就像村口的老槐树,不管换了多少茬儿乘凉的人,它始终站在那儿,春天开花,夏天遮阳。职场里的靠谱,就是这棵树的根,扎得深了,任他风吹雨打,咱都能稳稳当当。记住,领导会走,但你的职业素养永远跟着你走。下次再遇着领导调动,别急别慌,该干啥干啥,把活儿干漂亮了,比啥都强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