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成灾年小豆丁,我靠美食养全家

第五十二章:媒灼探春意

加入书架
书名:
穿成灾年小豆丁,我靠美食养全家
作者:
来点榴莲
本章字数:
5640
更新时间:
2025-07-07

赵秀兰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。为长子姜山寻亲事的念头一起,她便片刻未歇。翌日一早,她特意换上了那身只在重要场合穿的、浆洗得干干净净的靛蓝细布衣裳,头发抿得一丝不苟,挎上装着新蒸的艾草糍粑和一小包上好枸杞的篮子,套上驴车,直奔清河镇。

镇上最有口碑的媒婆姓刘,人称“刘巧嘴”,住在东市街后巷。赵秀兰的“姜记食铺”如今在镇上也是小有名气,刘媒婆一见是她,脸上立刻堆满了热络的笑容。

“哎哟!姜家嫂子!稀客稀客!快请进!您家那食铺生意可是红火得紧,老婆子我都馋那口荠菜豆腐羹呢!” 刘媒婆一边将赵秀兰让进屋,一边不住口地夸赞。

赵秀兰笑着递上篮子:“刘婶子客气了,一点自家做的吃食和药材,您尝尝鲜。今日来,是有件大事想托付给您。” 她开门见山,将家中长子姜山的情况娓娓道来:“…我家山儿,今年十七,模样周正,性情沉稳,在松涛斋读书,周夫子都夸他学业好。如今身子骨也养得利利索索,跟着我在铺子里当掌柜,算账理事都是一把好手。家里呢,有田有铺,日子还算宽裕。我和他爹想着,该给他寻一门好亲事了。”

刘媒婆听得眼睛发亮。姜家的情况她早有耳闻,如今听赵秀兰亲口道来,更是觉得这是一桩顶好的媒!“哎哟喂!姜家嫂子,您家山哥儿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后生啊!读书识字,能当掌柜,家底又厚实!您放心,这事包在老婆子身上!您说说,想寻个什么样的姑娘?”

赵秀兰便将与姜山商议好的条件细细道来:“家世清白,人品端方这是首要。姑娘性情要温婉贤淑,能持家,明事理,懂得孝敬长辈,友爱弟妹。模样嘛,周正大方就好。最要紧的是,” 她特意加重了语气,“最好能识些字!这样日后能帮衬山儿铺子里看看账,家里也能教导孩子。我们虽不是大富大贵,但聘礼嫁妆,定不会委屈了姑娘家。”

“识字?” 刘媒婆略一沉吟,随即笑道,“这要求说高不高,说低也不低。寻常农家女识字的少,镇上商贾或小吏家的姑娘,倒是有可能。您放心,老婆子我心里有数了!定给您筛出几个拔尖的来!靠山村、柳树沟,还有咱们清河镇上,好人家的姑娘我都门儿清!”

从刘媒婆家出来,赵秀兰又赶着驴车回了趟柳树沟娘家。她找到娘家村里相熟的、人缘极好的张媒婆,同样郑重其事地托付了一番,条件说得清清楚楚,也送上了心意。张媒婆拍着胸脯保证,定会在柳树沟及周边几个村子好好寻摸。

两位媒婆得了托付,又收了心意,自然格外上心。这为姜家少掌柜说亲的消息,如同春风拂过平静的水面,悄然在靠山村、柳树沟乃至清河镇适龄姑娘的人家里荡开了涟漪。

靠山村东头李木匠家的闺女李秀云,年方十六,模样清秀,手脚勤快,是出了名的能干姑娘,只是未曾识字。李木匠夫妇听到风声,心思活络起来,觉得姜家如今是村里头一份的好人家,若能结亲再好不过。

柳树沟赵秀兰娘家邻居孙家的二女儿孙巧兰,十五岁,性格温顺,绣活极好,跟着村里老童生识得百来个字,会写自己名字。孙家觉得姜家知根知底,姜山又是读书人,是个好归宿。

清河镇上开杂货铺的吴掌柜有个侄女,名叫吴映雪,年岁与姜山相仿。因父母早逝,寄居在叔父家。这姑娘性子安静,模样标致,更重要的是,她叔父吴掌柜略通文墨,这侄女也跟着识了不少字,能看账本,还会记账!吴掌柜夫妇听闻姜家铺子生意红火,姜山本人又沉稳能干,颇为意动。刘媒婆更是对吴映雪赞不绝口,觉得她最符合姜家“识字”的要求。

两位媒婆腿脚勤快,没过几日,便各自带着初步的消息,轮番登了姜家的门。

刘媒婆先到,唾沫横飞地夸赞着镇上吴家侄女:“…姜嫂子,不是老婆子我夸口,那吴家姑娘,真真是百里挑一!模样标致就不说了,那通身的气派,安静又大方!关键是她识字啊!跟她叔在铺子里帮过忙,算盘珠子拨得可溜了!看账本、记账,那都不在话下!您想想,山哥儿铺子里正需要这样一位贤内助!嫁过来,立刻就能帮上忙!吴掌柜家也殷实,姑娘教养极好…”

赵秀兰听得仔细,心中暗暗点头。这吴姑娘听起来确实不错,识字会算,正是山儿需要的。但她也未立刻表态,只笑着说再斟酌斟酌。

隔了一天,张媒婆也兴冲冲地来了,重点推荐柳树沟的孙巧兰:“…秀兰妹子,咱本家姑娘,知根知底!巧兰那丫头,是我看着长大的,性子最是温顺和善,一手好绣活,村里谁不夸?人也伶俐,跟着老童生认过字,会写会算些简单的。模样也周正,一看就是有福气的!嫁过来,保管把山哥儿伺候得妥妥帖帖,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!孙家也是老实本分的人家…”

赵秀兰对孙巧兰也有印象,确实是个温顺乖巧的姑娘,识些字也算符合要求。

至于靠山村李木匠家的闺女,两位媒婆也提了,但都委婉表示,姑娘虽好,能干勤快,只是不识字,怕是不太合姜家的心意。

送走了媒婆,赵秀兰和姜大柱关起门来商量。

“当家的,你看这几位姑娘…” 赵秀兰把情况一一说了。

姜大柱抽着旱烟,沉吟道:“柳树沟的孙家姑娘,知根知底,性子好,也识些字,不错。镇上吴家姑娘,识字多,能帮衬铺子,听着也好。李木匠家闺女,人是真勤快,可惜不识字…山儿的意思,还是希望能找个能说上话的。”

“是啊,” 赵秀兰点头,“我也这么想。山儿读了书,心思不一样了,找个完全不识字的,怕日子久了没话说。孙家姑娘和吴家姑娘,都识些字,只是多少不同。这事…光听媒婆说还不够,得想办法亲眼瞧瞧人品性情才好。”

赵秀兰想了想,有了主意:“这样,过两日我去镇上铺子,就说要添置些东西,顺便‘路过’吴家杂货铺看看那姑娘。至于柳树沟的孙家姑娘,正好过些天我娘生辰,我回去贺寿,找机会瞧瞧巧兰那丫头。”

姜山在铺子里,自然也知道了媒婆上门的事。姜林这小子藏不住话,早就绘声绘色地把刘媒婆夸吴家姑娘、张媒婆夸孙家姑娘的话学了一遍。姜山面上依旧沉稳地拨着算盘,招呼客人,只是耳根微微有些发红,心绪难免有些浮动。

晚上打烊后,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。赵秀兰把两位姑娘的情况大致说了说,末了笑着问姜山:“山儿,这两位姑娘,听着都还不错。娘和你爹想着找机会亲眼看看人品。你心里…更偏向哪种?”

姜山放下碗筷,脸上微赧,但眼神清正:“爹,娘,孩儿…孩儿觉得,性情相投、明事理最为紧要。识字多寡,能帮衬铺子固然好,但若性情不投,日日相对也是煎熬。至于家世,只要清白,孩儿并不在意是镇上还是村里。全凭爹娘做主相看,只要姑娘品性纯良,孩儿…并无异议。” 他虽有些羞涩,但态度明确,将选择权交给了父母,也再次强调了品性的重要性。

岁岁扒着饭,大眼睛滴溜溜地转着,听着爹娘和大哥说话。她颈间的平安石,此刻正散发着一种奇特的、如同春日花苞初绽般微带羞涩与期待的暖意,那是大哥姜山心中泛起的涟漪。岁岁歪了歪小脑袋,虽然还不太明白娶媳妇具体要做什么,但她知道,家里很快要添一个“大嫂”了,一个能让大哥“心里暖乎乎”的人。

姜家为长子寻觅良缘的序幕已然拉开,如同精心挑选一颗种子,期待着它在姜家这片日渐肥沃的土地上,生根发芽,开出幸福的花朵。靠山村的风,似乎都带上了一丝喜气,轻轻吹拂着姜家小院,吹向那充满甜蜜未知的前路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