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建议,让林女士逐步淡出日常事务,以便更高效地进行国际化包装。”
这是会议纪要上的第一句话。
林小满坐在办公室里,手边摊着这份报告,标题冠冕堂皇:《品牌人格升级建议方案》。
报告末页,一行小字写着:
“建议逐步以AI数字形象‘林·信’替代真人进行公众传播,以增强一致性、可控性与国际表达效率。”
换句话说,他们想把她做成一个IP,然后让她“光荣隐退”,顺便永远在线、不再说不。
“这玩意我看过,”丫蛋探头,“咱村口娃娃机里不也有这种塑料小人嘛?还是能跳舞那种。”
“他们不是真的要替代你,”萧砚舟语气平缓,“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永不疲倦、永不出错的你。”
林小满轻笑:“然后哪天出问题了,就说那是AI说的。”
——
当天下午,林沁带着AI项目团队到来,演示“林·信”数字人形象。
那位数字林小满身着经典刺绣套装,语调平稳、笑容恰到好处,每一句话都像算法调过准的品牌精句。
“东方文化是一种秩序之美,我们相信结构与情感并行。”
“算盘不仅是一种工具,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”
全场安静。
林沁转头:“从传播效率来看,它比你快,比你稳,不翻车。”
林小满点头:“我知道。”
“那你同意使用?”
她走近屏幕,盯着那个“她”。
“它讲得都对。”她说。
“但它没错。”
“没错?”
“一个人讲故事,有错、有顿、有犹豫、有反问。它没有。”
她伸手点了一下屏幕:“你们这是在制作‘正确的我’,但人不是为了被正确而存在的。”
“我之所以能让他们信,不是因为我完美,是因为我会错,会改,会回头。”
——
但她还是同意让“林·信”上线了——有限制、带标注、限区域试运行。
因为她知道,这一仗不能用拒绝打,她得在对方设局里,设一局。
她私下联系技术团队,悄悄在AI模型中植入了一种新的参数:“人格收敛率触发提醒机制”。
一旦数字人输出的内容在连续多个传播场景中趋于一致、缺乏变量,则自动弹出提示:“您正在接近‘人格无机化边界’,建议引入真实经验模块。”
而所谓“真实经验模块”,只有一个人掌握——她。
——
果然,一周后,“林·信”在国际播客上输出了第18条“东方信任哲学”。
内容逻辑流畅,情感节制,观点精准。
然后,被网友扒出第14条、11条、5条……结构一致,只换了几个词。
“怎么像换皮文?” “我以为林小满是个活人。” “这……有点腻了。”
#林小满AI重复输出# 登上热搜。
林小满发了一条限时微博,只有一张图:她在黄土坡账房门口,手里举着算盘,旁边放着一碗泡着艾草的脚水。
配文:“我可没教它这些。”
——
资本代表紧急会议上,亨利·德鲁摔桌:“让她上热搜的应该是产品,不是脚水!”
林沁冷冷地说:“你以为林小满只是个‘品牌’?她是变量本身。”
“但她终有一天会老,会慢!”
“那就等她慢下来时,我们也慢一点。”
“你愿意?”
林沁没回答,只把一张图甩过去。
是她AI团队中某个原始模型被“林小满修正意见”批注后的样本。
每一行,都有她亲笔加注:“这句没逻辑”、“这话我自己都不信”、“你以为群众是傻子吗?”
那不是修模型,那是教一颗芯片——如何做个可信的人。
——
夜里,林小满在备忘录里写下这样一句:
“人,是不适合被优化的。信任,是有瑕疵才有温度。”
她看了眼镜子,那里面的她不完美、有倦意、有笑纹、有一点点疲惫——但她知道,她还在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