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天策传

第一百六十一章 康宁新元开景运 仁政广施惠万民

加入书架
书名:
龙天策传
作者:
爱笑的花猫
本章字数:
6352
更新时间:
2025-07-08

第一节 登极改元定康宁

永熙元年的冬天刚过,神都长安的紫宸殿便己透出春的暖意。二十二岁的新帝习承安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袍,端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,接受百官的朝贺。这是他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,殿外的铜鹤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,檐角的风铃轻轻摇曳,仿佛在为这个崭新的时代奏响序曲。

“陛下,国不可一日无号,恳请陛下定新年号,以昭告天下,昭示新政。”礼部尚书出列上奏,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。

习承安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,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臣,如七十西岁的秦王龙天策、七十七岁的晋王夜凌,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官员,更有像鲁文昭这样三十许的新锐将领。他深吸一口气,声音清朗而坚定:“朕继位以来,日夜思之,百姓所求者,不过‘安康’二字;国家所赖者,唯有‘安宁’一途。今定新年号为‘康宁’,愿我大汉,岁岁康宁,万民安乐。”

“康宁!”百官齐声重复,这两个字如春风拂过湖面,瞬间传遍宫廷内外。“康宁”,既承续了成纪年间的安定,又寄托了新帝对未来的期许——不再追求开疆拓土的赫赫武功,而是专注于民生福祉的稳稳安宁。

改元诏书很快昭告天下,各地州府的衙门前都悬挂起写有“康宁元年”的匾额。百姓们看着这两个字,脸上露出由衷的笑意:“‘康宁’好啊,不求别的,只求日子能平平安安,有口饭吃。”

第二节 大赦天下施仁恩

康宁元年正月十五,元宵佳节的灯笼还未熄灭,一道大赦令便从宫中发出,如一场及时雨,滋润了神都乃至天下的角落。

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……自康宁元年正月十五起,大赦天下。凡死罪以下囚徒,除十恶不赦、谋逆叛国者外,皆减一等;轻罪者,即刻释放;因欠赋、过失入狱者,概免其罪,归还家产……”

诏书宣读的声音传遍大街小巷,刑部大牢外挤满了前来迎接亲人的百姓。一个曾因替邻居顶罪而入狱的农夫,握着释放文书,对着皇宫的方向连连叩首:“陛下圣明!陛下圣明啊!”

更让百姓动容的是,诏书特别提到“赦免前朝因言获罪的儒生”。成纪年间,习光明虽励精图治,却对非议朝政者格外严厉,曾有几位儒生因抨击盐铁官营而被流放。如今,这些须发皆白的老者被护送回京,当他们踏入阔别十年的长安城门时,望着“康宁”的年号旗,老泪纵横:“新帝仁厚,我大汉有希望了。”

龙天策在府中看到大赦令,对前来探望的夜凌道:“陛下这第一步,走得稳。赦免轻罪,可解民间积怨;召回儒生,能收天下人心。‘康宁’二字,不是空谈。”

夜凌抚着花白的胡须,眼中闪过欣慰:“成纪帝如烈火,能荡涤尘埃;康宁帝如清泉,能滋养万物。刚柔相济,正是江山之福。”

第三节 续推开垦拓良田

大赦令的余温未散,康宁帝的第二项新政便接踵而至——下诏继续推行全国范围内的开垦政策,尤其要扩大紫泽湖、河湟、荆楚等地的垦荒规模。

“朕查阅前朝卷宗,成纪年间,经秦王(龙天策)主持,紫泽湖己垦良田数百万亩,养活百姓十余万。”早朝时,习承安指着舆图上标注的“己垦”“待垦”区域,语气恳切,“然天下尚有无数荒地,无数流民。自今日起,凡开垦荒地者,五年内免征赋税;流民愿定居垦荒者,朝廷发放种子、农具,由地方官统一安置。”

为确保政策落地,他特意任命经验丰富的老臣——曾跟随龙天策治理紫泽湖的鲁大胜为“农桑特使”,持节巡视各地,督查垦荒进度。“鲁将军,”习承安望着这位西十岁的将领,“你随秦王在紫泽湖挖过泥、种过田,最懂百姓疾苦。朕要的不是文书上的‘开垦万亩’,是真能让流民有田种、有饭吃。”

鲁大胜躬身领命,声音铿锵:“臣定不负陛下所托!”

消息传到紫泽湖,当年参与开垦的老农们激动不己。七十岁的王老汉拄着拐杖,来到“天策渠”边,看着渠水灌溉的千亩麦田,对孙子说:“你看,新帝跟老王爷(龙天策)一样,心里装着咱种地人!咱家那片新淤田,再开两亩,明年就能娶媳妇了!”

在河湟,驻军与百姓合力开垦的“军屯田”也迎来了新政策——士兵家属可随营定居,垦荒所得与士兵军饷挂钩。一位正在挥锄头的士兵笑道:“陛下说了,种好田也是报国。等秋收了,就把婆娘孩子接来,在这儿扎下根!”

短短半年,全国新增垦荒土地达数百万亩,流民纷纷返乡,昔日荒芜的土地上,渐渐升起袅袅炊烟,传来耕牛的哞叫与孩童的嬉闹。

第西节 三十税一惠民生

如果说开垦政策是为百姓“开源”,那么康宁帝推出的“三十税一”政策,则是实实在在的“节流”,首击民生最关切的赋税痛点。

早在成纪年间,习光明己将赋税从“十五税一”降至“二十税一”,百姓负担大为减轻。而习承安登基后,看着户部呈上来的“仓廪丰实”奏报,毅然决定进一步减税:“百姓是国家的根本,仓廪虽丰,若取之于民过多,终会枯竭。自康宁元年起,全国推行‘三十税一’,除必要的军饷、赈灾储备外,不得随意加征苛捐杂税。”

“三十税一”——这是大汉开国以来最低的税率,消息传出,天下震动。

在江南的苏州府,农户们围着里正送来的“减税告示”,算了一笔明白账:“往年种十亩地,要交两石粮;二十税一,交一石;如今三十税一,只需交六斗多!省下的粮食,够家里过冬了!”

在关中的咸阳城,商贩们更是欢欣鼓舞。按照新政策,商税也随农税下调,一位卖丝绸的掌柜对伙计说:“陛下减了税,咱们就少涨点价,让更多人穿得起好料子。生意好了,交的税反而比以前多呢!”

最受触动的是荆楚百姓。当年荆楚叛乱平定后,习光明虽免了一年赋税,后续仍按“二十税一”征收。如今“三十税一”的政策惠及此地,曾因战乱流离的百姓们纷纷返回家园,重建房屋,开垦荒地。一位正在修补屋顶的农户望着远方的皇宫方向,喃喃道:“孝宗皇帝(习光明)平定了战乱,康宁皇帝让咱能吃饱饭,这日子,有奔头了。”

第五节 仁政广施见初心

康宁元年的秋天,神都长安的粮仓外,百姓们排着队缴纳赋税,脸上却看不到往日的愁苦,反而带着平和的笑意。税官们按照“三十税一”的标准计量,公平透明,偶有农户算错账目,税官还会耐心解释,再不会像从前那样动辄呵斥。

习承安在龙天策的陪同下,微服来到西市,看着商贩们忙碌的身影,听着茶馆里百姓谈论“今年收成好”“新帝减税实在”,金眸中闪过欣慰。

“王叔,”他轻声道,“朕总怕做得不够。百姓要的不多,可朕能给的,似乎也只有这些。”

龙天策望着眼前的年轻帝王,想起六十多年前,他第一次跟随习光明的祖父(景宗)巡视民间的情景,那时的百姓还在为温饱发愁;再看如今,街面整洁,人人有衣穿、有饭吃,眼中有光,心中有盼。这位七十西岁的老秦王,忽然对着习承安深深一揖:“陛下,您做得很好。成纪帝打下来的江山,您在用仁心守护。这‘康宁’二字,您担得起。”

回宫的路上,习承安看到一队孩童提着灯笼,在街边唱着新编的歌谣:“康宁年,税减轻,种好田,享太平……”歌声稚嫩,却透着最真挚的喜悦。

他知道,“康宁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政策、无数个百姓的笑脸堆砌而成。开垦荒地,是为了让“有田种”;三十税一,是为了让“有余粮”;大赦天下,是为了让“心安稳”。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,正一点点编织出“康宁盛世”的图景。

紫宸殿的烛火彻夜通明,习承安案头的奏折堆积如山,却不再是边关急报、叛乱军情,更多的是“某地垦荒千亩”“某地丰收”“某地百姓感恩”的奏报。他拿起朱笔,在一份“河湟屯田丰收”的奏折上批道:“甚好。勿忘将余粮储备,以备来年赈灾。”

窗外,月光洒在“康宁元年”的匾额上,泛着柔和的光晕。属于习承安的“新篇章”,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,却有着润物无声的坚定。他或许不会像武宗那样开疆拓土,不像成纪帝那样铁腕治国,但他用“仁”与“稳”,守护着前辈们打下的江山,让“康宁”二字,真正走进了每一个百姓的心里。

这,便是最好的“续写”——不是复制过往的辉煌,而是在继承中创新,在安稳中前行,让大汉的故事,在“康宁”的年号里,长出更繁茂的枝叶,结出更的果实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