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天策传

第一百五十五章 承乾宫报麟儿喜 皇长子册立储君

加入书架
书名:
龙天策传
作者:
爱笑的花猫
本章字数:
6590
更新时间:
2025-07-08

第一节 春深宫闱盼麟儿

天瑞十五年的春天,神都长安仿佛被一层暖融融的光晕笼罩。皇城根下的桃树开得如火如荼,连宫墙内的砖缝里,都钻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芽。这份生机勃勃的暖意,却在承乾宫周围凝结成一种既紧张又期盼的氛围——陈皇后陈明兰的产期,就在这几日了。

此时的承乾宫,早己被层层护卫起来。太皇太后郭氏派来了最有经验的嬷嬷,玉倾城亲自调配了安胎的汤药,少帝习光明更是推掉了大半早朝,每日下朝便首奔承乾宫,隔着窗纱听里面的动静,眉宇间满是掩饰不住的焦灼。

“陛下,皇后娘娘吉人天相,定会平安生产的。”玉倾城端着一碗安神茶,递给来回踱步的习光明,五十七岁的她,鬓边白发又添了几分,紫眸却依旧清亮,“当年我生无忌时,天策在外面守了三天三夜,比我还紧张呢。”

习光明接过茶盏,指尖微微发烫:“皇姑奶奶,朕不是怕别的,是怕……怕出什么意外。这是朕的第一个孩子,也是大汉的希望啊。”他望着承乾宫紧闭的宫门,里面传来陈皇后压抑的痛呼声,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。

龙天策站在一旁,五十八岁的他,金眸中沉淀着岁月的从容,却也难掩关切:“陛下放心,太医说了,皇后娘娘身子康健,胎位也正,不会有事的。咱们大汉这几年国泰民安,老天爷定会赐福的。”

宫墙外,文武百官也在悄然关注着消息。对于一个王朝而言,皇长子的诞生,从来不止是皇室的家事,更是关乎国本的大事。尤其是习光明亲政不过五年,亟需一个稳固的储君,来安定朝野人心。

第二节 一声啼哭定乾坤

寅时刚过,承乾宫的方向忽然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,划破了凌晨的寂静,像一道惊雷,瞬间驱散了笼罩在宫墙上的紧张。

“生了!生了!”第一个冲出宫门的是接生嬷嬷,她满脸喜气,对着等候在外的习光明与众人高声道,“恭喜陛下!恭喜太皇太后!皇后娘娘诞下一位皇子!母子平安!”

“皇子?!”习光明猛地站首身体,眼中瞬间涌满了泪水,他几乎是踉跄着冲向宫门,却又在门口停下,小心翼翼地整理了一下衣袍,才轻声问,“朕……朕能进去看看吗?”

“陛下快请,娘娘刚歇下,小皇子可精神着呢!”

习光明走进内殿,一股淡淡的奶香混合着药草的气息扑面而来。陈皇后侧卧在榻上,脸色苍白,却带着满足的笑意,见他进来,虚弱地抬了抬手。而在她身侧的襁褓中,一个皱巴巴的小家伙正睁着乌溜溜的眼睛,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,小嘴还在无意识地咂着,哭声虽响亮,却透着一股勃勃生机。

“他……他真小。”习光明小心翼翼地伸出手,想碰又不敢碰,声音哽咽,“像只小猫咪似的。”

陈皇后笑着握住他的手,放在婴儿的小脸上:“陛下摸摸,他的皮肤可软了。”

习光明的指尖刚触到那温热的皮肤,小家伙忽然抓住了他的手指,力道不大,却像一道电流,瞬间击中了他的心。这就是他的孩子,是大汉的皇长子,是延续他血脉的希望。他想起自己幼年丧父,想起景宗临终前的嘱托,此刻看着怀中的婴孩,忽然明白了“传承”二字的重量。

“辛苦你了,兰儿。”他俯身,在陈皇后额头印下一个轻柔的吻,眼中满是疼惜与感激。

第三节 龙颜大悦定储名

皇长子诞生的消息,像长了翅膀,迅速传遍神都。太皇太后郭氏闻讯,拄着拐杖亲自赶到承乾宫,看着襁褓中的曾孙,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:“好,好啊……哀家终于等到这一天了。先帝们在天有灵,定会保佑这孩子平安长大。”

龙天策与玉倾城也赶来道贺,看着那个被太医抱着的小家伙,玉倾城忍不住笑道:“你看他这眉眼,多像陛下小时候,尤其是这股机灵劲儿,长大了定是个有出息的。”

龙天策金眸望着婴孩,又看看习光明,眼中闪过欣慰的笑意:“从武宗到庄宗,从景宗到陛下,再到这孩子,咱们大汉的根,算是扎得稳稳的了。”

当日早朝,习光明身着龙袍,精神焕发地坐在龙椅上,看着阶下的百官,朗声道:“诸位爱卿,昨日寅时,皇后为朕诞下皇长子!此乃上天庇佑,大汉之福!朕今日便下旨,册封皇长子为皇太子!”

“陛下万岁!太子千岁!”百官齐刷刷跪倒在地,山呼万岁,声音震得大殿梁柱嗡嗡作响。

“还有,”习光明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,“朕为太子取名为‘承安’——习承安。”

他顿了顿,解释道:“‘承’者,传承也,愿他承先祖之志,承大汉基业;‘安’者,安定也,愿他此生能护百姓安康,护西海安宁。”

“陛下圣明!‘承安’二字,寓意深远!”夜凌第一个出列恭贺,赤发在朝服映衬下,透着一股与有荣焉的激动,“太子之名,既含传承之重,又怀爱民之心,实乃天命所归!”

旨意一下,神都沸腾。百姓们自发聚集在朱雀大街上,张灯结彩,舞龙舞狮,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“皇长子诞”的红帖。从西域到北疆,从江南到塞北,各地的官员、藩王、部族首领纷纷上表庆贺,一时间,贺表堆满了户部的案头,连远在雅典的雅典娜,都托商队送来了一柄镶嵌着蓝宝石的长命锁,祝“东方的小王子平安长大”。

第西节 册立大典显国威

三月初三,是钦天监选定的太子册立吉日。这一日的皇宫,比当年习光明亲政时还要隆重。从承乾宫到紫宸殿,沿途铺着红毡,禁军手持金瓜钺斧,排列得整整齐齐,旄旗招展,礼乐齐鸣。

刚满半月的习承安,被乳母抱在怀中,穿着一身缩小版的蟒纹襁褓,小脸粉嘟嘟的,似乎还不懂这盛大的仪式意味着什么,只是睁着乌溜溜的眼睛,好奇地看着周围的旌旗与人群。

习光明亲自抱着儿子,登上丹陛,接受百官的朝拜。礼官高声宣读册立诏书: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皇长子承安,乃皇后陈氏所出,系朕嫡子。性资聪慧,骨相不凡,兹册立为皇太子,钦此——!”

诏书宣读完毕,内侍呈上象征储君身份的金印与玉圭。习光明将金印轻轻放在儿子怀中,小家伙竟一把抓住了印柄,仿佛天生便认得这沉甸甸的分量,惹得殿上众人一阵轻笑,气氛愈发喜庆。

“从今日起,太子居东宫,设太子詹事府,选德高望重之臣为太子太傅、少傅,教导太子读书习武,明辨是非,待其长成,承继大统。”习光明的声音传遍大殿,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。

他看向站在百官之首的龙天策与夜凌,两人眼中满是欣慰;又看向丹陛下的陈皇后,她身着凤袍,目光温柔地望着他们父子,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。这一刻,他忽然觉得,自己肩上的担子虽然更重了,脚下的根基却也更稳了——有贤后相伴,有重臣辅佐,有太子承继,这大汉的江山,定能如太子之名一般,传承不息,安定万年。

第五节 新生命启新篇章

册立大典结束后,神都的庆祝依旧持续了三日。百姓们提着花灯,走上街头,唱起新编的歌谣:“天瑞年,出麟儿,承先祖,安万民……”歌声里,满是对未来的憧憬。

承乾宫内,陈皇后看着摇篮中熟睡的儿子,指尖轻轻拂过他的脸颊,心中满是温柔。玉倾城坐在她身边,为她披上一件披风:“这孩子,是带着福气来的。你看他一出生,连北疆的阿古拉都上表说,愿为太子守护北境,这便是天意。”

“多谢皇姑奶奶。”陈明兰轻声道,“臣妾定会好好教导他,让他不负‘承安’二字,不负陛下与百姓的期望。”

玉倾城笑着点头:“你放心,有陛下掌舵,有我们这些老家伙护航,这孩子的路,定会走得安稳。”

而在武成王府,龙天策看着窗外的春光,对玉倾城道:“咱们年轻时,总想着打胜仗,守疆土,如今看着太子降生,才明白,最好的‘新篇章’,不是杀了多少敌人,占了多少土地,而是看着这一代代人,平安长大,把咱们守护的江山,好好传下去。”

玉倾城握住他的手,紫眸中映着漫天春色:“是啊,武宗打天下,庄宗守天下,景宗安天下,陛下亲政后,国泰民安,如今太子降生,这‘新篇章’,算是真正翻开了最温柔也最坚实的一页。”

摇篮中的习承安,似乎感受到了这温暖的期盼,小嘴动了动,发出一声满足的呓语。阳光透过窗棂,照在他的脸上,仿佛为这新生的希望,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。

天瑞十五年的春天,因这个名叫“承安”的婴孩,被永远刻在了大汉的史册里。他的诞生,不仅是皇室血脉的延续,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——属于习光明与陈明兰的时代,因新生命的到来而更加完整;属于大汉的“新篇章”,也因这小小的储君,有了更清晰、更绵长的未来。而那些曾为这片土地挥洒热血的人们,终于可以在春光里,笑着看向远方:属于他们的故事或许会落幕,但属于新生的传奇,才刚刚开始。

错乱漏章催更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